【摘要】 目的 从降水量分布变化情况试探讨天干纪运与天干纪年具体年份是否相符。方法 对北京市60年降水量的气象数据采用3种计算方法进行直观分析:首先直接计算出每一年的降水总量;其次按十天干将降水量进行归类,计算出每一天干的总降水量;再计算每隔5年的年份的降水总量,以观察五主运与天干的对应情况。且对存在规律变化的分析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甲和己的降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和庚的降水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甲己的降水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天干对应值,乙庚的降水总量明显低于其他天干对应值。结论 运气学说所揭示的气候变化模式是有意义的,但天干纪运所代表的气候变化与天干纪年的实际变化又是不相符合的。
【关键词】 天干纪年;天干纪运;降水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f the five movements of the heavenly stems conform with the year of the heavenly stems by analyzing th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Methods Meteorological precipitation of sixty years in Beijing was analyzed by three kinds of calculation methods. First,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of each year was calculated. Second, rainfall atmosphere date of sixty years was sorted out by the heavenly stems, and general average of every heavenly stem was calculated. Third,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of every five year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movements and the heavenly stems was observed. The data was variance analyzed and SNK was used to multiple comparison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Jia and Ji, Yi and Ge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JiaJi and other heavenly stems, YiGeng and other heavenly stems. Conclusion 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are significant in climate’s changing, but the five movements of heavenly stem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year of heavenly stems in the climate’s changing.
Key words:number the year by the heavenly stems;number the five movements by the heavenly stems;th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analysis of variance;multiple comparison
运气学说是古人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一门学说,它以阴阳和五行为框架,通过五行和三阴三阳把气候属性和表示时间的干支联系在一起。天干始于甲,终于癸;地支始于子,终于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次相配,演成60种不同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它在我国历法里,是纪年、月、日次序的符号。但是,现在多数学者都在研究干支纪年起始的年代,而且在不同的古书里也可以发现,同一年份的纪年干支往往也有不相同的。以汉武帝太初元年为例,就至少有丙子、丁丑、甲寅3种不同的纪年干支[1]。故运气学说中天干纪运与天干纪年具体年份是否相符,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从北京市1948-2007年60年的降水量着手,以降水量代表湿与燥,对降水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降水量分布变化情况试探讨天干纪运与天干纪年具体年份是否相符。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北京市1948-2007年降水量的气象资料。《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指出以立春作为初运的起运之时,故具体数据采集均以立春为每年气候计算起始点。
1.2 分析方法
将60年降水量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气象变化规律所体现的天干纪运规律与天干纪年的对应关系。首先,直接计算出60年每一年的降水总量,以及60年的降水总量平均值;其次,将60年降水量按十天干的归属类,即1954、1964、1974、1984、1994、2004年属于甲年的归为甲,1955、1965、1975、1985、1995、2005年属于乙年的归为乙,以此类推,分别计算出每一天干的总降水量,以及十天干降水总量的平均值;第三,计算每隔5年年份的降水总量,即甲己天干归为一组,乙庚天干归为一组,以此类推,以及十天干降水总量的平均值,以观察5个主运与天干的对应情况,并将以上3种方法绘制降水量直观分布图。
将存在规律变化的分析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2-4],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3种不同分析方式的降水量分布情况(见图1~图3)
图1显示,降水量最高年份为己丑年1949年,降水总量为57.0 mm,超出60年平均降水量;最低年份为乙未年1955年,降水总量为17.0 mm,低于60年平均降水量,并未发现降水量规律性变化。
图2显示,甲、丙、戊、己降水总量高于十天干降水总量平均值,乙、丁、庚、辛、壬、癸降水总量低于十天干降水总量平均值。己天干的值明显高于其他天干值,乙天干明显低于其他天干值。
图3表明,甲己年降水总量最多,乙庚年降水总量最少。综合图2和图3结果,运气学说中“甲己化土,乙庚化金”模式是有意义的。考虑到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甲己化土中甲为阳干主土运太过,己为阴干主土运不及,甲天干的降水量应该高于己;乙庚化金中乙为阴干主金运不及,庚为阳干主金运太过,乙天干的降水量应高于庚。而计算结果显示,己天干的降水量高于甲,乙天干的降水量低于庚,故反映出天干纪运与天干纪年具体年份是不相符合的。
2.2 降水总量统计分析结果
为证实图2和图3的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分别将各天干的降水总量、五主运与天干对应的降水总量进行方差分析,所有数据经正态检验为正态分布资料。
各天干降水总量见表1。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值为25.80,查F界值表得P<0.01,可以认为各天干降水总量有所不同。对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其中甲与己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与庚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1 十天干降水总量的差异,表2 甲与己和乙与庚降水总量比较分析表(略)。
五主运与天干对应的降水总量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值为16.92,查F界值表得P<0.01,可以认为五主运与天干对应降水总量有所不同。对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甲己与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庚与甲己、丙辛、丁壬、戊癸各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4。表3 五主运与天干对应的降水总量差异,表4 五主运与天干对应的降水总量比较分析(略)。
3 讨论
我国自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就采用干支纪年来标记气候的60年变化周期。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论述了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民病的变化规律,从广袤的时空角度,描述了天地人的变化统一。但关于60年气运周期产生的机制,干支纪年与五运六气学说的客观依据,仍然是众说纷纭。
运气学说中“干”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配五行的规律是,按十干次序,每相邻二干分一组,分别与自木开始依次相生的五行相配,即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天干化五运其相配的结果是: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如此五行各有阴阳二干,其阳干主运太过,阴干主运不及。天干在运气计算中仅是作为年份和主运的代表符号而运用的,只有如此隔五相配,才能使其所代表的主运按五行相生之序随干支纪年的推衍而循环运转。
从每一年的降水总量来看,未发现每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从降水量十天干分布情况来看,甲、丙、戊、己降水总量高于十天干降水总量平均值;乙、丁、庚、辛、壬、癸降水总量低于十天干降水总量平均值。己天干的值明显高于其他天干值,乙天干明显低于其他天干值。从五主运与天干对应的降水总量分布情况来看,甲己年降水总量最多,乙庚年降水总量最少。考虑到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甲己化土,甲为阳干,己为阴干,逢甲之年主运为土运太过,即全年湿度大,降水量多,逢己之年主运为土运不及,即全年湿度小,降水量少;以及乙庚化金,乙为阴干,庚为阳干,逢乙之年主运为金运不及,即全年湿度相对偏大,降水量相对较多,逢庚之年主运金运太过,即全年湿度相对偏小,降水量相对较少。而计算结果显示,己天干的降水量高于甲,乙天干的降水量低于庚。且经方差分析,甲和己的降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和庚的降水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能说明己天干的降水量高于甲天干,乙天干降水量不及庚天干。甲己与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乙庚与甲己、丙辛、丁壬、戊癸各组之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看出,降水量确实存在着运气学说中所提到太过与不及的变化,和隔五变化的趋势,说明运气学说所揭示的气候变化模式是有意义的。但天干纪运所代表的气候变化与天干纪年的实际变化又是不相符合的。
为何会出现以上结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干支纪年起于何时无法定论。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干支纪年应从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开始的。也有认为是从东汉汉顺帝永建元年即公元126年,才正式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但有可靠证据表明,早在西汉初年,干支纪年法已经发明了,这在由众多学者集体编写的《淮南子》里就有所体现,“天维纪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淮南元年冬,太乙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这条资料说明,干支纪年法虽然至东汉才被官方的历法所采用,但早西汉初期,在民间特别是在淮南王所管辖的地区已经颇为流行。二是同一年份的干支纪年诸说不同。在不同的古书中,同一年份的纪年干支也有不同,以汉武帝太初元年为例,就至少有丙子、丁丑、甲寅3种不同的纪年干支。三是运气学说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北京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古代与现今气候变化亦有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环境因素的改变,气候的变化亦随之发生变化,可能形成一定偏差。四是本研究仅仅是从降水量单因素进行探讨,没有将其他气象因素引入,也没有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降水量变化情况,具有一些局限性。
本研究仅从降水量一个要素分析结果来看,虽然确实存在着运气学说中所提到太过与不及的变化,和隔五变化的趋势,但与具体年份又不相吻合,说明呆板的运用干支纪运预测气候变化是不切实际的。干支纪年与气象变化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在《素问》里虽是使用干支甲子作为演绎气候周期的工具,但是书中所记载的甲子岁、乙丑岁、丙寅岁等,随着历法的改革实际上已经变为涵有气候要素和变化机理的气候类型的符号。《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又说:“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气候变化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后的结果,今后需要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方面综合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不断探讨五运六气计算模式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王玉川.干支纪年与五运六气[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1):10-13.
[2] 陈平雁.SPSS10.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8-30.
[3] 颜虹.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160.
[4] 金丕焕.医用统计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