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模式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457 日期:2025-08-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思成,范劲松,谢雁鸣,刘峘,董继开,潘霜,胡芳,李珊

【关键词】 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模式

 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筛选出临床安全、有效、规范的诊疗技术加以推广,以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以此为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处联合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深入各地区了解了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现状,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示范单位的共建模式。通过引进、应用、消化中医药科技成果,结合不同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总结出该项目适合推广的途径和模式,进而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国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行业效益。

  1 建设流程

  1.1 筛选

  本着“医疗机构在自主、自愿前提下依照项目类别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对示范单位建设的审核条件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示范单位积极引进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安排专门人员接受技术培训;积极参加项目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进行项目涉及的专科建设;承担项目在医疗机构所在地区的推广工作,带动区域辐射;接受项目推广管理部门的管理、检查、监督和指导;将引进项目切实服务于患者,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另外,还确立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下示范单位的建设范围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即纵向包括省级、市级、县级医疗机构;横向包括专科医院、妇幼医院、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1.2 签订责任书

  为加强共建力度,定期总结经验,交流中心制定了《共建责任书》及《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要求》,涉及操作人员、临床诊疗管理、病历资料文献管理、疗效评定、学术建设与交流、中医诊疗技术培训标准等6个方面,明确了示范应用单位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建设目标。同时,从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中最终确定了广东省中医医院、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等20余所单位为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单位,就管理、宣传、政策、科室建设、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面共建,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本课题组进而以标准内容为依据,就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单位的认证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认证内容、认证流程、认证管理和认证审核结果的公示制度,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医诊疗技术单位认证体系和管理方法。

  2 共建方案

  根据推广项目具体情况和项目引进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已经开展项目应用的重点单位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医疗机构对引进项目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医疗人员掌握技术的程度和普及率,以及在本地区开展区域辐射推广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推广计划。这就使那些影响力较大的省级机构不但可以自己使用,还能带动周边地区;而配置较低的县级机构则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技术力量,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2.1 共建方针

  本着以“诊疗技术在临床的掌握、应用为主体,向引进单位进行技术传授,帮助引进单位培养人才,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贡献率,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的原则,明确了示范单位建设将按照“培训-进修-专家指导-专科建设-认证”的建设阶段和过程进行,从而规范了示范单位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

  另外,对引进单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按照“项目技术培训指导-专家上门临床指导-引进单位主要人员深化技术培训”的流程,在技术方面做好工作;按照“引进初期市场策划-引进中期培育孵化-引进成熟期配合宣传”的流程,在市场方面协助引进单位做好市场工作;按照“引进初期充分沟通-引进中期专人负责-引进成熟期专人联络”的流程,在服务方面加强保障措施。

  2.2 专科建设

  根据各示范单位的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诊疗技术,成立专科,进行专项服务。诊疗技术持有单位给与大力配合,提供与成果应用相关的技术资料、培训相关的技术和人员、保证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续支持。经过不断努力,现在已有一批确有特色的专科成立,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如广东省中医院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传统疗法中心”,拥有针灸治疗室5间,灸疗室2间,针灸治疗床50张,按摩床6张,以开展特色门诊,并开展了以本医院为中心的区域辐射推广工作,制定了专门的推广计划,得到了省卫生厅和中药局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而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具体实施了示范单位和专科建设,在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本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的种类,医院引进了“平衡针灸”、“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雷火灸”技术,设立了疼痛诊疗中心,填补了当地医疗的空白。

  2.3 监督

  为了保障技术项目的有效推广,专门成立技术推广办公室,对引进推广项目的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推广项目的质量和技术指标,对不符合标准的,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核准后取消其推广项目的资格并公告。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办法,其中包括出台管理制度,对项目遴选与评审过程的资料进行登记整理与保管,对推广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文件、合同、纪要及推广项目的汇报和总结等资料进行管理。正是这些完善、详实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技术推广办公室可以随时与项目持有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掌握项目推广的质量和程度,切实做到对推广项目行之有效的监督。

  2.4 长效保障措施

  ①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与推广项目持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推广技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②给各地中医医院送去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成果,以及政策支持,提高了医院的技术内涵,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③会同有关部门对示范单位有可能晋升为国家课题(如国家科技部或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有关国家课题)的推广项目进行继续申报,争取使该项目在税收、医保、广告宣传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④与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对某些推广项目提供整体营销、品牌策划、学术研讨会、推广会、组织培训等方面的服务。⑤会同有关专业与大众媒体,对推广项目、示范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⑥建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交易管理平台,促进成果的有偿转化和有效管理。⑦建立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协作单位网络。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诊疗技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虽然获得较好的疗效,但技术推广仍不理想,其原因涉及市场理念、现有条件、技术竞争力、实际需求等方面。因此,在诊疗技术筛选之初即应有市场推广人员或示范基地业务负责人在前期介入,推广示范基地确实需要的中医诊疗技术。另外,由于操作者在使用后不能见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也导致部分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使用。对此,笔者建议加大中医诊疗技术示范基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增强医院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资金的良性运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包括物价、技术准入、配套资金、设备等,以及诊疗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医疗机构评价、技术人员的薪酬等挂钩。同时,建议诊疗技术应纳入在职教育学分计划,给予学分支持;对于因项目引进的学习要求,拜名老中医、专家为师,真正学有所成的人员,应给予专业技术职称或学位的政策支持;对于项目需要的名老中医、学术带头人、项目发明人等专家,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奖励及荣誉。

  4 结语

  作为示范基地,在大力推广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步探索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以使推广过程更加规范化。同时,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中医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贡献率、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国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行业效益。在提高周边群众健康水平的同时,也间接促进地方建设,发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