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补肾消癖汤;舒肝消癖汤;乳腺增生病;中医疗法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1]。世界卫生组织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表现为机体内黄体酮、孕激素分泌过少,雌激素(特别是雌二醇)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发生的增生性病变。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疾病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较大,易复发。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对10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张掖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2.6岁;其中未婚21例,已婚179例;双侧增生110例,单侧增生90例。随机分成中医治疗组(103例)和西医对照组(97例),2组之间在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婚姻状况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经临床体检和红外线扫描确诊。临床表现:乳房胀痛和肿块,部分患者具有周期性,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不硬,常为多发性,可见于一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超声检查:乳腺体结构紊乱,回声不均。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自月经完后第3日开始服用补肾消癖汤治疗。处方:熟地黄12 g,山茱萸10 g,牡丹皮10 g,麦冬10 g,山药10 g,茯苓12 g,山慈菇12 g,柴胡12 g,当归10 g,白芍12 g,鹿角胶10 g,仙茅10 g,淫羊藿10 g,肉苁蓉10 g,制何首乌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服用10 d。从第14日开始服用舒肝消癖汤治疗。处方: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2 g,香附6 g,青皮10 g,陈皮10 g,川芎12 g,延胡索10 g,莪术15 g,郁金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穿山甲10 g,玄参10 g,浙贝母10 g,牡蛎20 g,橘络10 g。水煎服,每日1剂,经期停药。3个月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自月经完第3日开始口服安宫黄体酮、三苯氧胺各10 mg,每日2次;维生素E、B6各10 mg,每日3次,经期停药。3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减轻不明显;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或单纯乳痛缓解。
4 结果
4.1 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2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孕激素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1 治疗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表2 对照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肿块消失明显,乳痛消失快,治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有效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见表3。表3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有3例2个月后复发。对照组出现闭经3例,恶心不能坚持治疗的3例,月经不调者13例,出现体毛浓密及其他男性化体征者1例,23例2个月后复发。2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 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最为密切,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等致气血郁结于乳房,或因肝郁肾虚,肝郁气滞,痰瘀交阻于乳络而成癖。在治疗上主要是补益肝肾、疏肝调经、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从而改善症状,消除肿物[2]。根据月经周期冲任血海先满后泄、先盈后亏的生理变化,以调补肝肾者,顺冲任应充盈时益之,采用补肾消癖汤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以补益肝肾、充实血海;以疏肝理气者,沿血海应疏泄时导之,采用舒肝消癖汤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以舒肝理气、化痰散瘀、调节
冲任。两方交替服用可标本兼顾。
激素治疗乳腺增生病能达到减轻疼痛、缩小肿块的目的,但有不良反应,很多患者难以坚持用药,停药后极易复发,长期服用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消除肿块,从整体消除病因出发,效果好,复发率低,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显示了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司徒红林,任黎萍,陈前军,等.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信息,2001,18(4):1-2.
[2]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