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健脾疏肝丸;水飞蓟宾胶囊
近年来,随着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代医疗手段治疗该病相对贫乏,药物治疗尚停留在初期阶段,缺乏理想治疗药物。中药及复方制剂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疗效,且具有不良反应小、反弹率低等优势,因此,探索治疗NASH合理的中药配伍,更大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已经成为重要课题。笔者现将采用健脾疏肝丸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NASH的33例临床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NASH患者来源于2008年11月-2009年5月间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其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16~6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2月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6~60岁,平均(36.8±11.7)岁;对照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8.3±12.8)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肝功能、肝脏B超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2月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有关标准,证属肝郁脾虚型。
1.2.2 纳入标准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小于140 g,女性每周小于70 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升高4周以上;影像学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年龄18~65岁之间。
1.2.3 排除标准 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急性肝炎、重症肝炎;营养不良;严重的原发疾病;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基础治疗:调整饮食结构、低脂肪饮食、控制体重;注意休息、适当体育运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健脾疏肝丸(本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80448),每次2丸,每日2次;水飞蓟宾胶囊2粒,每日3次。对照组予水飞蓟宾胶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0710),每次2粒,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生化指标 ALT、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
1.4.2 临床症状、体征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进行症状积分:乏力/困倦、胁痛/肝区不适、纳呆/呕恶、腹胀/胃痞、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舌质黯、苔白腻/黄腻,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
1.4.3 肝脏B超 参照文献[1]中的B超诊断标准,分无脂肪肝、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4个等级。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治愈:症状积分分值减少率≥90%,B超示无脂肪肝,血脂、血清转氨酶正常;显效:症状积分分值减少率≥70%且&<90%,B超改善1个等级以上,血脂下降,血清转氨酶正常;有效:症状积分分值减少率≥30%且&<70%,B超有改善或无变化,血脂下降,血清转氨酶下降50%以上;无效:症状积分分值减少率&<30%,B超无变化,血脂、血清转氨酶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5)表1 2组NASH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29&<0.05表2 治疗组NASH患者治疗前后ALT、TG、TC比较表3 对照组NASH患者治疗前后ALT、TG、TC比较表4 2组NASH患者治疗后ALT、TG、TC下降值比较表5 2组NASH患者治疗后B超变化情况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5
3 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NASH属中医“胁痛”、“积证”、“痰饮”、“肥胖”等范畴。该病主要因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或素体肥胖,痰湿体质,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痰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阻滞,血行不畅所致,肝脾脏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理基础。故临床治以健脾疏肝、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痰。健脾疏肝丸方用党参、山药健脾益气扶正;赤芍、当归、炒香附、郁金、香橼活血化瘀、柔肝行气止痛;砂仁、陈皮理气化滞;炒苍术、炒薏苡仁健脾利湿。水飞蓟宾胶囊中水飞蓟清热利湿解毒。诸药相伍健脾益气治本,疏肝理气、除湿解毒治标,气血同调,补而不腻,行而不滞。
本观察结果显示,健脾疏肝丸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NASH,在症状及生化指标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但2组治疗后B超变化情况不显著,考虑与疗程短有关,2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以往治疗NASH主要从各项指标入手,应用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瘀中药,予以降酶、降脂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病情容易反复,症状改善不明显。笔者在深度挖掘该病的中医发病机制下,结合临床实践,治病求本,从健脾疏肝入手,不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各项化验指标的复常,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1):5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