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学荣,戚忠玺,耿兰书
【摘要】 目的 观察脂肝清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饮食控制和适当增加运动量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脂肝清胶囊,对照组给予东宝肝泰片,治疗4个月后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1.67%、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4%、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临床主要症状、肝功能、血脂以及影像学变化等方面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脂肝清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性作用。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脂血症;肝脾不调;痰瘀互结;脂肝清胶囊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erbal recipe Zhiganqing capsule (ZGQ capsule) in trea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NAFLD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On the basis of diet control and increasing exercise, the treating group was treated with ZGQ capsul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ongbao Gantai pill.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fter 4 months. Results The curing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51.67%, 93.33% and 13.34%, 53.33%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1).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ZGQ capsule could improve the symptoms, liver function, hyperlipemia and the ultrasonogram of fatty liver obviously. No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s ZGQ capsule has beneficial effect in treating NAFLD, and no side effect was observed.
Key word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hyperlipemia;liver-spleen disharmony;stasis-phlegm type;Zhiganqing capsule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B超检查的普及,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在治疗上缺乏安全有效的措施。2004-2006年,笔者采用中药脂肝清胶囊治疗NAFLD 60例,并与东宝肝泰片作对照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NAFLD的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2月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
1.1.2 中医辨证标准 肝脾不调、痰瘀互结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主症:右胁胀痛,腹胀食少,便溏不爽;次症:情绪抑郁,胸闷痰多;舌脉:舌黯苔腻,脉弦缓或弦涩。
1.2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中医辨证标准分型。②年龄在12岁以上、65岁以下。③门诊患者。
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全胃肠外营养等。②有长期饮酒史,折合乙醇量&>4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80 g/d。③肝硬化患者。④有明显心、脑、肺、血液、肾脏疾病。⑤年龄在12岁以下、65岁以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⑥中医证型不符合者。
1.4 分级标准
B超、CT的分级标准(轻、中、重、度)按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2月修订的标准执行[1]。
1.5 一般情况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按1∶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7~59岁;肥胖者49例,高脂血症者41例,高血压者8例,糖尿病者5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8~62岁;肥胖者51例,高脂血症者43例,高血压者5例,糖尿病者4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脂肝清胶囊(丹参、泽泻、山楂、决明子、炒莱菔子、炒白术、制何首乌、栀子、郁金等,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制剂室生产,批准文号:冀药制字Z20050559,0.4 g/粒), 7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东宝肝泰片(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批号430110),3片/次,3次/d。2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2个疗程。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允许服用其他降脂药、保肝降酶药、各种维生素等,注意饮食控制(保持平衡膳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特别是高脂肪和糖类食物),根据肝功能情况适
1.7 观测指标
1.7.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 重点观察腹胀、右胁胀痛、食少、便溏不爽、情绪抑郁、舌黯苔腻、脉弦缓或弦滑。除舌象的有无分别定为1、0分外,其他症状依有无和轻重分为4级(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2、4、6分。
1.7.2 血清生化指标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测定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胆红素(TBil)等。
1.7.3 B超检查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各检查1次,由同一医师操作。
1.7.4 安全性观测 包括一般体检项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尿、便常规化验,心、肾功能检查。
1.8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NAFLD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结合各家临床经验制定。治愈:观察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正常,血脂各项指标及血ALT、AST恢复正常。显效:观察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ALT、AST恢复正常;B超程度分级由重、中度改变为轻度;血脂下降达到以下任意1项:TC下降≥20%,TG下降≥40%, 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观察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ALT、AST好转;B超程度分级由重度变为中度或由中度变为轻度;血脂下降达到以下任1项: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 mmoL/L但&<0.26 mmoL/L。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超声表现、血脂及血ALT、AST无明显改善。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1.67%、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4%、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表1 2组NAFL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临床主要症状的变化
重点观察了腹胀、右胁胀痛、食少、便溏不爽、情绪抑郁、舌黯苔腻、脉弦缓或弦滑。治疗组上述症状的消失率分别为95.6%、96.2%、93.5%、89.6%、90.1%、93.2%、92.3%,对照组分别为65.3%、58.2%、62.6%、52.1%、61.6%、76.1%、6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治疗后影像学变化
治疗组、对照组的复常率分别为51.67%、1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表2 2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比较(例)
2.4 治疗后肝功能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2组对肝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P&<0.01, P&<0.05),其中尤以治疗组作用突出。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对ALT、AST、γ-GT的改善作用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对胆红素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2.5 治疗后血脂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4项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均明显改善(P&<0.01,P&<0.05),对照组只对TC有一定改善(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对TC、TG、HDL-C、LDL-C的改善作用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果见表4。表3 2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表4 2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2组均未发现腹泻、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肾功能、血象及心电图等方面也无异常表现,说明本制剂在临床使用上是安全可靠的。
3 讨论
脂肪肝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主要为TG)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分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累及肝、胆、脾、胃,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一则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胶结,湿聚热灼津停为痰,阻滞经络;一则伤及肝胆,疏泄不利,气行失畅,瘀血阻络,终至痰瘀互结,或停于脘腹,或阻于胁下而成痞块。痰瘀互结、肝脾不调为其主要病机特点,故治以健脾疏肝、消痰化瘀,拟方脂肝清胶囊。方中丹参苦能降泻,微寒清热,入肝脾血分,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泽泻清利肝胆湿热,共为君药;生山楂消食化痰、散瘀行滞,决明子宣泄肝胆郁火、润肠降脂,共为臣药;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莱菔子消积化痰、理气祛湿以调理脾胃,白术益气健脾,恢复中焦运化之功,制何首乌养血柔肝以顺其条达之性,共为佐药;郁金疏肝利胆、活血行气以为使。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化痰、清热祛湿、疏肝健脾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山楂、丹参、郁金、泽泻、决明子、制何首乌等药均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并且通过作用于脂肪代谢的不同环节发挥调节作用。如泽泻即能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又能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丹参则主要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决明子具有干扰脂质合成和抑制胆固醇沉积的作用;山楂则能增加胆固醇的排泄。同时,方中药物还能改善和恢复肝功能(丹参、郁金、泽泻等)、利尿降压(泽泻、决明子等)、降血糖(制何首乌、白术等)之功效,故对于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肝细胞损害、糖尿病以及肥胖等都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2] GB/T 16751.2-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