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李,李亮,杨金生,朱兵
【关键词】 艾灸;机理研究;综述
艾灸是指利用艾绒熏灼、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并借助其热力及药物作用来平衡人体阴阳、扶正祛邪、调节经络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健和治疗经验,但其作用的现代研究至今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随着自然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备受重视。笔者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分别从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两方面来探讨灸法的作用机理。现综述如下。
1 器官-系统水平
1.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艾灸具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和受体,从而起到调控中枢神经功能的功效。研究表明,艾灸不仅可以保护慢性应激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起到明显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功效[1],而且能够显著增加老年前期大鼠大脑皮质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延缓机体老化过程[2]。而艾灸增强胃运动主要是在中枢胆碱能神经、M-受体的参与下完成的[3]。此外,艾灸一方面能显著缓解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改善周围神经病变[5];另一方面,还可以应用艾灸血清促进体外培养神经节的生长[6]。由于机体多器官、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通过调节多种神经因子、神经递质和受体,协调外界的刺激,改变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织形态和功能,从而起到调整体内多器官和系统的作用有关。
1.2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艾灸具有调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褪黑素和胰岛素等激素的功效。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提高卵巢摘除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7],阻止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大鼠血清总睾酮和血清游离睾酮含量的下降[8],并能显著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血清皮质醇含量[9]。艾灸还可恢复和促进大鼠褪黑素的分泌[10],参与免疫作用的高位调节。临床试验显示,对于阳痿患者,艾灸能提高睾酮和促卵泡激素含量[11],从而调整血清性激素水平,使性功能恢复正常。对于糖尿病患者,艾灸则可降低血糖,增强胰岛β细胞对糖负荷的反应能力,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12]。作为机体的重要调节工具,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起到共同调节生长、发育、生殖和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艾灸对内分泌系统
调节的机理可能与直接调控内分泌细胞或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功能从而调整体内激素水平有关。
1.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灸法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首先,灸法能够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杀伤活性[13-14],改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而且该作用对正常小鼠影响不大,对免疫低下小鼠则功效显著[15]。其次,艾灸不仅可以增强NK细胞的活性[16],也可提高T细胞总量,调整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Ts/Th的比例[16-18]。艾灸还能调节红细胞免疫,升高RBC-C3b,降低RBC-IC,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19-20]。另一方面,艾灸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产生影响。艾灸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不仅体现在降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还体现在升高白细胞介素-12,降低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水平,调整Ⅰ型细胞因子和Ⅱ型细胞因子比例等方面[21-22]。对于白细胞介素-2,则可使之升高[23]或降低[21],这可能与不同的实验造模所引起的疾病病因、病理差异有关。由于细胞因子具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免疫效应的功能,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艾灸还具有调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对恶性肿瘤患者,艾灸组在提高免疫球蛋白方面优于穴位注射和西药组[24];对于宫颈癌放疗患者,艾灸能够显著抑制其体内IgG、IgM含量下降,IgA的下降幅度也小于对照组[25]。由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可以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稳定内环境,并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的细胞,因此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整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和红细胞的含量和功能,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进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
1.4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首先,艾灸具有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艾灸可以改善患者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血流形态、血管管径等指标[26-28]。另外,艾灸不仅可以显著调整健康人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和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和全血高切相对粘度[29],还可显著升高老年人载脂蛋白A含量[30],对血清载脂蛋白产生影响。实验观察发现,艾灸不仅可以改善老年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31],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中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指标[32],还能降低大鼠血液中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34],降低血浆总胆固醇[3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的含量,而且这种调节作用与机体的年龄和异常状态密切相关,总体上呈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33]。循环系统作为体内的运输系统,可以输送氧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对机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艾灸通过调节血流变学和脂质代谢,起到改善循环和代谢功能的作用。由于心脏和血管运动同时又受到神经系统支配,并受体液调节的影响,艾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三者的共同调控有关。
1.5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对于呼吸系统,艾灸可以显著提高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降低最大呼气中段流量、V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等指标[3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灸法组较西药组对于改善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6]。因此,艾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增加肺容量,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有关。
对于消化系统,艾灸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胃黏膜血流量[37-38],提高血清胃泌素,降低生长抑素[37],提高胃黏膜前列腺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α含量,从而达到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目的[38],还可以抑制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达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39]。因此,艾灸调控消化系统的机理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提高胃肠道血液循环、调节细胞分泌和增殖以达到改善胃肠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有关。
艾灸还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骨痂形成[40],显著提升骨质疏松大鼠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和降低尿中脱氧吡啶啉含量[41],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骨钙素和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促进骨折愈合[7]。以上研究表明,艾灸对骨骼系统的作用机理一方面可能与促进骨形成,另一方面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有关。该作用对于机体骨代谢而言是一种良性的调整,具有防治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
2 细胞-分子水平
艾灸具有调控多种蛋白和基因表达、延缓细胞凋亡的功能。一方面,艾灸可以降低机体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42]、白细胞介素-8 mRNA和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43],从而达到阻抑大鼠肺纤维化和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组织愈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艾灸还可以调控细胞凋亡过程。艾灸不仅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大鼠γ-谷氨酰转移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血中的活性,也可显著抑制相关凋亡基因C-myc、N-ras、突变型p53的蛋白表达,抑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1、cdk4过度表达和p16的突变[44]。艾灸还可明显降低老年大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和活性测定[45],增强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弱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提高两者的比率[46]。对家兔骨关节炎模型,艾灸则可显著降低其软骨细胞凋亡率[47]。以上研究表明,艾灸一方面可以降低体内某些有害物质的mRNA表达,另一方面能调控Caspase家族、Bcl-2家族和p53等功能,而这些物质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调节生物体正常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灸法通过调控体内多种蛋白和基因,从而起到防止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凋亡和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
3 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对艾灸的现代研究在系统水平上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综合效应对机体的作用。艾灸对机体循环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影响也有相关报道。在分子水平上,艾灸则通过调控体内多种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起到防止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凋亡和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上,艾灸对各种疼痛的缓解、癌症、糖尿病、骨关节炎、药物或酒精依赖、妇科疾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而这些疾病的产生也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艾灸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与其同时作用于多个系统和水平,引发人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基因等协同对疾病或外界刺激产生积极反应有关,这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极为相似。
但有关艾灸的现代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很少见到针对某一种疾病从器官-系统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的全面探讨;在临床观察中忽略艾灸的取穴、艾料用量和疗程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疗效评价时常割裂整个诊疗过程,仅关注于某阶段、某项指标等局部变化,忽略对患者产生的包括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和预后信心等多方面益处,难以体现传统中医的优势。
笔者认为,今后艾灸对机体影响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系统化,以便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理论体系。由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常常是在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在今后艾灸机理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考虑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的综合作用,从更多层面上对艾灸的机理做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此外,还应对艾灸部位、艾料用量和疗程等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许可以得出与药物作用靶器官、累积效应等相似的研究结果,甚至构建出一个类似于药代动力学的“灸效动力学”新学科。在疗效评价时,应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发挥针灸疗法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优势。这不仅有助于完善针灸的疗效评价,也符合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变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灸法研究达到与国际研究方向一致的目的,并通过充分挖掘灸法治疗疾病的实验依据和现代临床意义,形成独特的、较为完整的现代理论体系。
总之,艾灸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宏观上调控多器官、系统的功能,微观上调节细胞凋亡,同时受到腧穴特异性、艾灸量效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机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实验设计时应将局部和整体指标、生理和心理作用、短期和长期研究相结合,并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才能得出更全面、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Xiao-Hong Li, Cui Han, Lu-Fen Zhang, et 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point Dazhui on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chronic stress rats[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4,8(1):194-196.
[2] 钟 兰,蓝 群,陈晓莉,等.电热隔药贴灸对老年前期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4):275-278.
[3] 孙世晓,王新梅,张江红.艾灸猫“足三里”穴增强胃运动的中枢作用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4):53.
[4] 曹春生,陈丽华,沈瑞清,等.“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6,12(12):1318-1319.
[5] 尹海燕,王 静,胥林波,等.艾灸治疗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周围神经保护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41-44.
[6] 孙双历,汪 洋,宋秀娟,等.艾灸血清对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影响的体外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19-22.
[7] 吴明霞,刘献祥,吴炳煌,等.艾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6):46-47.
[8] 白如鑫,李 沛.温和灸对中老年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大鼠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7,32(4):229-233,236.
[9] 刘旭光,黄迪君,郝 亮,等.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137-139.
[10] 唐照亮,宋小鸽,李 俊,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中松果腺褪黑素高位调节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7):429-431.
[11] 刘存志.熏灸神阙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9):594-596.
[12] 王 海,王 韬.艾灸大椎神阙对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9,19(5):305-306.
[13] 杨志新,张晓峰,赵英侠,等.艾灸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1):94-95.
[14] 杨志新,张晓峰,赵粹英.艾灸对小鼠淋巴瘤的治疗及对免疫功能的增强效应[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635-636.
[15] 朱文莲,刘仁权.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90.
[16] 袁 民,傅莉萍,陈雪华,等.艾灸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28(2):115-118,150.
[17] 鞠琰莉,王 黎,刘金芝,等.电针、艾灸、埋线对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43-45.
[18] 伦 新,荣 莉.足三里、关元穴隔姜灸对老年人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J].新中医,2000,32(4):24.
[19] 宋小鸽,唐照亮,侯正明,等.艾灸对实验性炎症大鼠抗炎作用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2):31.
[20] 马德香,王晓燕.隔药饼灸延缓衰老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1433-1434.
[21] 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等.艾灸百会和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9):1757-1759.
[22] 李 戎,李文军,蔡永宁,等.艾灸“肺俞”“膏肓”对BLM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54-355.
[23] 李 戎,周蜜娟,李翠霞,等.艾灸“肺俞”、“膏肓”对博莱霉素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Ⅰ/Ⅱ型细胞因子平衡调节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3):164-166.
[24] 范 钰,杨兆民,方 铭,等.不同针灸方法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5):259-261.
[25] 喻志冲,徐兰风,詹 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16.
[26] 李爱华,万志杰.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1,31(2):27.
[27] 张周良,李 斌,马 巍.艾灸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32-133.
[28] 张 蕊,王玲玲,吴中朝.艾灸对33例正常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8,21(1):50-51.
[29] 张周良,李 斌,刘树林,等.艾灸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4):554-555.
[30] 吴中朝,王玲玲,刘跃光,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5):261.
[31] 黄 诚,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3):130.
[32] 冯起国,裴景春,马铁明,等.艾灸内关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48-50.
[33] 解秸萍,李晓泓,张露芬,等.“逆灸”调节大鼠更年期血脂、体重的效应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7-70.
[34] 翟景慧,李晓泓,张露芬,等.“逆针”与“逆灸”对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2):80-82.
[35] 李 健,季宝琴,赵宁侠,等.艾灸肺腧穴对健康人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2,23(4):346-347.
[36]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37] 江庆淇,许文波,杨丹红.艾灸对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及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0,4(12):40-41.
[38] 易受乡,彭 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39] 刘慧荣,谭琳蓥,崔云华,等.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对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调控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878-9881.
[40] 梁贵生,杨秩胜,胥英伟,等.针刺、艾灸治疗胫腓骨骨折延迟愈合临床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0,28(2):59.
[41] 李 晶,王 艳,李 平.针灸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生化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8,25(1):26-28.
[42] 李 戎,李文军,蔡永宁,等.艾灸“肺俞”、“膏肓”影响BLMA5诱导肺纤维化大鼠TGF-β1表达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790-792.
[43] 施 征,张 卫,吴焕淦,等.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IL-8、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2(6):1011-1014.
[44] 郭子衣,荣海波,刁灿阳,等.艾灸调控大鼠HCC癌前病变的细胞凋亡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42-45.
[45] 杜艳军,宋 杰,孙国杰,等.艾灸对老年大鼠Caspase-3蛋白在凋亡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7):3-4.
[46] 杜艳军,孙国杰,康玉屏.艾灸对老年大鼠线粒体释放蛋白Bcl-2、Bax在凋亡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79-1680.
[47] 王 松,沈 霖,肖 琳.艾灸疗法影响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