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通导散对血瘀型银屑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通导散,对照组(30例)口服消银片,疗程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及血小板指数的改变,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通导散与消银片对于血瘀型银屑病患者降低血小板指数水平及改善甲襞微循环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导散可使患者治疗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通导散能够有效改善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的微循环。
【关键词】 银屑病;通导散;消银片;血瘀;微循环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ongdaosan on blood platelet index as well as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psoriasis. Methods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psoriasi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ongdaosa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iaoyinpia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platelet index as well as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After therapy with Tongdaosan, blood platelet index was decreased, and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was ameliorated. Conclusion Micro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psoriasis has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by Tongdaosan.
Key words:psoriasis;Tongdaosan;Xiaoyinpian;blood stasis;microcirculation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复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因血液粘度增高,高粘滞状态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成分异常,造成微循环障碍,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引起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1]。笔者运用通导散加减治疗血瘀型银屑病患者,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7年8月-2009年3月本院门诊、病房的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瘀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19岁,平均35.94岁。对照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0岁,平均37.02岁。正常组来自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平均36.27岁。3组年龄、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银屑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中药新药治疗白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血瘀证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3 治疗方案
治疗组:通导散加减(大黄10 g,枳壳10 g,厚朴5 g,当归5 g,陈皮5 g,木通5 g,红花5 g,苏木5 g,甘草3 g),先浸泡10 min,武火煮沸,文火煎煮30 min,取汁去渣,再煮1次,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下,30 d为1个疗程(如果患者大便干结,则大黄后下,煎煮5 min)。
对照组:口服消银片(黑龙江华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91)卫药准字Z-69号,规格:60片/瓶),每次4片,温水送服,日3次,30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甲襞微循环 室温25 ℃左右,相对湿度70%;高压汞灯逆手指45°;检测前1 d禁服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检查前1 h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前休息15 min。患者左手无名指甲皱处(无皮损)涂上香柏油放入指槽,调节视野清晰,在监视器看到微血管彩色图像,同时照像[4]。观测指标包括:管襻数、管径、管襻长度和形态及血球流速。甲襞微循环积分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研制的新循环测量分析系统统计。
1.4.2 血小板指数 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取患者和正常组清晨空腹静脉血1 mL,用EDTA-K2抗凝,检测血小板指数,包括血小板压积(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1.5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由于是对同一患者的前后两次测量,两次测量之间有一定关联,故采用SPSS GLM模块下的“重复测量”功能分析。正常组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通导散对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指数的影响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C、PDW、MPV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与正常组血小板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导散与消银片对于改善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导散明显优于消银片。见表1。 表1 通导散对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指数的影响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5(下同)
2.2 通导散对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血瘀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的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周变化、微循环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经通导散治疗后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导散与消银片对于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治疗前后各组甲襞微循环图像比较显示,①视野色泽:正常人色泽均为淡红,而银屑病患者视野较正常人为黯红。通过通导散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②血管襻形态:正常组以发夹状为主,也可见到弯曲形和8字形。银屑病患者正常形态减少,弯曲形态显著增多,形如拐杖或螺旋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管襻形态畸形数显著下降,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③血管襻数目:在显微镜下,银屑病患者在真皮浅部,尤其是乳头部,毛细血管数是增多的,而治疗后患者的血管襻数目明显下降。④血液流态方面:正常人大部分血管襻为线性流动,但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的血管襻多数为单细胞排列的粒状流动或断续流动,甚至可见淤滞不行者。见图1。表2 通导散对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2.3 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指数与甲襞微循环的相关性分析
对血小板指数与甲襞微循环作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相关性,0
3 讨论
微血管类似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孙络,起运行气血、输精排浊的作用。微血管中血流滞缓、流态异常、微血栓形成甚至血液凝固,会形成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等病理改变。微循环的观测是诊断中医血瘀证最直接的客观依据[5]。近代研究表明,大部分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纠正血栓素A2/前列环素失衡的作用,间接说明血小板功能亢进与银屑病的“血瘀”密切相关。本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指数与甲襞微循环呈正相关。另外,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图像与正常人比较,在视野色泽、血管襻数目、形态和长度、宽度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通导散出自《疡医大全》,功效以活血逐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本次研究表明,本方治疗银屑病,能较好地调节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小板指数,从而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香兰,张秉正,王俊民,等.银屑病中医分型的血流变学及超微结构相关性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146-14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9-30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155.
[4] 田 牛,李向红.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2.
[5] 杜桂芹,常曼丽,王秀云.银屑病患者检测血小板指数及血流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4,8(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