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学院校;中医教育;PBL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是我国目前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针的体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今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中医教学是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不同于现代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教学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注重对中医知识的系统理论讲授,而现代教育观则要求教学互动,结合临床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并且培养创新意识。
1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使西医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学理论,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辨证论治,为今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奠定基础,也是我国执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医疗方针和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普遍存在教材要求和学时的匹配不合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多数西医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本科教学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主体,课时一般设置为50个左右。在这50个左右的学时里需要完成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与方剂、针灸与经络、内科常见病以及临床杂病等理论学习,其效果难如人意。
由于中、西医属于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若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铺垫,模糊、抽象的中医概念及思辨式的思维方式常常使学生难以适应,加上中医表达词语晦涩,理论深奥,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长久以来“填鸭式”、“粗线条”式地讲授中医学,学生不但理解不了中医理论,也未能真切感受到中医的临证特色。虽然目前一些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知识,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2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学高等教育同样受到冲击。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传统的“医-病-药(手术)”的单纯治疗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运行方式亟待改革。
在大多数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安排在第3学年。在此阶段,医学生完成了基础医学和部分临床基础课程(包括临床见习)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现代医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且经过3年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基本能力。此时,中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从现代研究的层面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培养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应用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比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临证思维,通过在比较中设置问题,在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完成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发掘中医学的精髓与临证特色,丰富学生的临床技能。
3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模式探索
3.1 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及自学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尝试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问题的设计应突出中医学的重点、基础和精华,并选择能结合临床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适当中西医比较方法和现代研究思维提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的求知欲。
3.2 课程体系的补充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上并孕育、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一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置必须遵循中医自身认识自然、社会、人体、生命以及疾病的特点,遵循中医独特的认知方法。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的同时,可适当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选修课),如《唯物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有利于医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等综合素养。《素问·著至教论》就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而《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也强调“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3.3 教学模式的完善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可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分析等内容,使抽象的中医概念具体化,并由此问题带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临床实践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理论授课不明白的知识可在见习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完善,重要的知识点得到巩固,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效果的验证。如血瘀、气滞、痰饮等概念,可通过对患者的诊治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体会;同时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医学在防治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疑难杂病及养生预防等方面的优势。
3.4 要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内核
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其思维方式直接主导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由于中医学的内容可能与基础医学的诸多课程发生联系,容易形成概念的混淆,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在有关脏腑的学习中,中医学的“脾”是指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受之于水谷,化生出精微(气血),而西医学中“脾(脏)”为实质性器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和明晰中医概念的特征,强调区别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认知和探索。
4 结语
我国“十五”设立的“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有关医学院校的焦点是:①打破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综合;②早期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③改革实验实习,突出创新意识和临床能力培养;④加强人文学科,体现素质教育;⑤强化预防保健、社会、心理课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要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意识到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具体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在目前以及将来都是值得探索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知识的互补应该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