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散对结石性肾绞痛止痛作用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383 日期:2025-08-26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凤云,张瑜,李海华,白金尚

【关键词】 止痛散;尿路结石;肾绞痛;中医疗法

2006年4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止痛散治疗结石性肾绞痛,并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作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疼痛突然发作或既往有泌尿系结石病史,结石并发肾绞痛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主要依于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部、上腹部、中下腹部剧烈疼痛,并沿输尿管方向向大腿内侧或外生殖器放射,剧痛常突然发生,腹部体征不明显;有典型的血尿,经X线腹平片、B超或CT确诊。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本观察病例,并除外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结石性肾绞痛患者98例,经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男3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6岁;其中肾结石32例(结石直径0.4~0.9 cm),输尿管结石20例(结石直径0.7~0.9 cm),膀胱结石4例(结石直径0.9~1.0 cm)。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2岁;其中肾结石24例(结石直径0.4~0.7 cm),输尿管结石15例(结石直径0.7~0.9 cm),膀胱结石3例(结石直径0.9~1.0 cm)。2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结石大小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止痛散治疗。止痛散由白芍、炙甘草、延胡索、麝香等组成,由本院制剂室提纯制成胶囊,每次5粒,日2次。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每次50 mg,日2次。2组均不合用其他止痛药物。

  3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后1 h内症状缓解,继续治疗1周内无复发;有效:服药1 h后症状减轻,继续治疗3 d内症状缓解;无效:治疗3 d症状无改善。

  4 结果

  4.1 2组止痛效果比较(见表1)表1 2组结石性肾绞痛患者止痛疗效比较(例)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χ2=6.27,P&<0.05

  4.2 不良反应

  治疗组5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42例患者中出现头晕9例,恶心6例,呕吐1例。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08年4月13日就诊。患者于3 d前突发左下腹绞痛,呈阵发性发作,并向会阴部放射,伴尿频、尿急。查体:T 37.0 ℃,P 84次/min,R 18次/min,BP 130/86 mm Hg (1 mm Hg=0.133 kPa),神志清醒,表情痛苦,辗转不安。全身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左侧肾区叩击痛弱阳性,左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B超示:左输尿管结石(0.9 cm×0.6 cm),左肾轻度积水;血常规示:白细胞13.2×109/L,中性粒细胞93.4%,淋巴细胞4.2%;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就诊前在外院曾肌注阿托品0.5 mg 1次,哌替啶100 mg 2次,体外冲击波碎石1次,均未能缓解症状。西医诊断:左侧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尿路感染、肾绞痛。中医诊断:腹痛(湿热蕴结)。口服止痛散5粒以柔肝理气止痛,1 h后患者左下腹疼痛逐渐缓解。疼痛缓解后给予口服清热通淋中药,至第3日排出结石1枚,住院治疗7 d后复查B超、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异常,患者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6 讨论

  肾绞痛属中医“腰痛”、“淋证”、“腹痛”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经脉拘急是肾绞痛的发病原因,而经脉拘急是由于结石阻滞经脉所致。由于肝藏血,主疏泄,又主筋,对全身的经脉脏腑起着濡养作用,而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从临床表现来看,肾绞痛常表现为侧腹部剧烈绞痛,此为肝经所循部位,经脉所过,故治疗肾绞痛应养血调肝、行气散结、缓急止痛。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缓急的名方芍药甘草汤,由芍药和甘草组成,芍药益阴和营,甘草甘缓补中,全方具有柔肝疏筋、缓急止痛,敛津液、养阴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解痉、镇痛、镇静及抗炎作用[1],能够明显地松弛内脏平滑肌,从而解除其痉挛状态,使疼痛得以缓解。止痛散是在芍药甘草汤中加入麝香、延胡索而成。延胡索性味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麝香能活血散结,开经络之壅滞以止痛,内服外用皆有疗效。本观察结果表明,止痛散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为96.43%,后者为80.9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0-1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