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莹,袁伟建,张洪勤,杨晖
【关键词】 穴位埋线;功能性消化不良;莫沙必利;胃内残存率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觉敏感性升高、胃肠激素的改变、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关[1]。2005-2008年,笔者对120例F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的4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Rome Ⅱ标准[2]。在过去1年内至少12周有下列症状:持续或间断性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上腹痛和上腹不适,未能在排便后缓解,亦未见有粪便次数和外形的改变,即不是肠易激综合征;内镜检查未发现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及腹部手术病史。排除肝、胆、胰等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2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埋线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0~63岁,平均43.4岁。西药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9~65岁,平均42.3岁。埋线加西药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0~64岁,平均41.7岁。120例患者男女之比为1∶1.5;病程3~6个月10例,>6~12个月24例,>1~2年29例,>2~3年38例,>3~5年12例,5年以上7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经确诊后予制酸、护胃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穴位埋线组给予埋线治疗:主穴取中脘、足三里、胃俞,配穴为肝俞、脾俞。局部常规消毒,将0号羊肠线剪成2 cm长,放入穿刺针内前端,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成30~45°角进针,刺入皮下2.5 cm左右,缓缓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外敷创可贴即可。每2周埋线1次,第2次埋线在原埋线点处偏开0.1 cm处进针。西药组给予莫沙必利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 mg,3次/d。埋线加西药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具体方法同上。3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期间及观察前1周内禁止使用其他胃动力药,以及具有解痉、止呕、抑酸、止痛等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末对消化不良症状(腹胀、早饱、嗳气、腹痛、恶心、厌食)进行评分。0分:没有症状;1分(轻度):患者需在提示下才意识到症状存在;2分(中度):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的活动未受限;3分(重度):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且正常活动受限。
1.4.2 胃液体排空
采用文献[3]方法测定并计算胃内残存率。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受检查者禁食12 h以上,晨空腹,取卧位,用惠普5500 B超探头置于脐上偏左,确定胃窦、胃体
之界面的最大前后径,标记此部位。快速饮温水500 mL,并于15、30、60 min后各测定1次,共测定3次,计算各自的胃内残存率。公式为(Dn-Db)/(Da-Db)×100%。Db为餐前测定的最大径,Da为餐后第一次测定最大径,Dn为餐后n次测定值。
1.4.3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
1.5 疗效标准
依据疗效指数判定疗效[4]。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痊愈:疗效指数≥86%;显效:疗效指数为51%~85%;好转:疗效指数为26%~50%;无效:疗效指数≤25%。
1.6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Ridit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埋线组总有效率为77.5%,西药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埋线加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埋线组或西药组(P<0.05)。见表1。表1 3组F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3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埋线组、西药组和埋线加西药组治疗后的症状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埋线组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埋线加西药组在腹胀、早饱症状的改善方面与埋线组及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2 3组FD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略)
2.3 3组治疗前后胃内残存率比较
治疗后埋线加西药组60 min胃残余率明显低于埋线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3组FD患者胃内残存率比较(略)
2.4 安全性检测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FD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胃缓”等范畴。中医认为多为情志失调(如恼怒气郁伤肝或思虑伤脾),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等所致。但究其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笔者认为是脾气虚弱,胃气不降,脾胃不和。因此,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选中脘、足三里、胃俞为主穴,配脾俞、肝俞穴位埋线治疗。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六腑”;胃俞、脾俞、肝俞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之背俞穴,可调整肝、脾、胃之气机,并且它们处于脊神经循行分布出入之处,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诸穴合用,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起到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对FD有明显的疗效。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植入与疾病治疗有关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理是通过羊肠线的物理性和生物性刺激而起到治疗作用。穴位埋线疗法既有物理疗法对特定经穴的刺激,又有异体生物组织(羊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在机体内逐渐被分解的组织疗法的作用,具有持续穴位刺激的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观察结果显示,埋线加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埋线组与西药组,说明穴位埋线与西药莫沙比利之间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失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福生,祝淑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 2005,23(7):1177-1178.
[2] 赵荣莱.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Rome Ⅱ标准[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1(9):43-44.
[3] Marzio 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ultrasoundography in the study of liquid gastric emptying[J]. Am J Gastroenterol,1989,84:496-499.
[4] 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683-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