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概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230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疗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女性,临床上有迁延不愈的特点,现代医学治疗尚缺乏满意效果。中医中药治疗RA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疗法,迄今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现就近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1 病因病机

  急性RA因发病较急,症状及体征较典型,一般辨为湿热、毒热、瘀热证;慢性RA则由于病因复杂、症状各异,致使医者认识不一。房定亚[1]认为,热毒湿浊瘀阻是急性期RA病机所在,由于热盛成毒,湿郁化浊,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宋氏[2]则认为,本病根本病机为邪毒内伏,临床表现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肢体废用,当属顽痹,治疗当清透达邪为法。张氏等[3]指出,本病的本质是热毒蕴结,治疗首重清热解毒,倡立蠲痹治法。

  黄氏等[4]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浊阻络,不仅有血瘀,而且有浊物淤积,故使病情缠绵难愈。唐氏等[5]则指明,本病久病难愈,痰瘀的病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既可表现为原始动因,又可作为主要的病理机制发生于整个疾病过程。而焦氏[6]则认为,本病发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房事过度以及妇女经病、产后失血而致肾虚,不能濡养肝木,筋骨失养,使骨松筋挛而发病;关节变形不得屈伸是由于气虚,即脾肾不足,机体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不足,或免疫调节失衡而发病。朱氏[7]认为,本病当为本虚标实,湿热、痰瘀、虚冷等均是整个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其实证为湿热和瘀血,虚证为中虚和肾虚,更多的是虚实夹杂(即混合型)。治疗当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

  刘氏等[8]认为,本病因脾胃受损,气血不足,使筋脉关节失养而致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姜氏等[9]曾统计了475例RA患者后发现,RA关节病变的直接病邪不仅是风寒湿之气,湿热(毒)、瘀血夹杂既是RA的主要发病因素,又可作为主要病理机制,同时也是RA的基本特征。而本病肝肾两虚、气阴两虚型患者病程较长,多在5年以上;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瘀痹阻型患者病程较短,多为1~5年。总之,急性RA多见实证,总以湿热蕴毒为主;慢性RA则多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每由湿热阻络、痰浊瘀阻、脾肾亏虚等所致。

  2 内治法

  2.1 辨证论治

  汪履秋[10]临床多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通瘀、软坚散结止痛等法,用药以乌头、附子、桂枝、细辛、黄芪、当归、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为主。张鸣鹤[11]治以清热解毒与活血化湿并用,其常用药为黄柏、苍术、茯苓、泽泻、牛膝、知母、忍冬藤等;另外,其解毒药常用红藤、土茯苓、金银花等;疏肝药用香附、川楝子、吴茱萸等;凉血药有赤芍、牡丹皮、虎杖等。路志正[12]指出,本病临床发病过程中,湿热、瘀滞及肾虚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宜采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之原则,治宜清利湿热、调理脾肾。用药多为熟地黄、黄芪、茯苓、山药、甘草、补骨脂、何首乌、鸡血藤、牛膝、菟丝子、穿山甲、茯苓、当归等。焦氏[6]认为,RA以肾亏虚为本,或为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或为脾肾亏虚、气血内阻,治当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法。其用药多为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淫羊藿、山茱萸、牛膝、龟甲、牡丹皮、黄柏、泽泻、茯苓、党参、女贞子、墨旱莲等。朱氏[7]认为,本病系瘀血阻滞络脉所致,治当活血祛风、行经通络。其用药多为丹参、牛膝、红花、赤芍、泽兰、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全蝎、蜈蚣、蕲蛇等,且常配少量解毒之品,如蒲公英、黄柏、虎杖等。

  2.2 分期论治

  目前,大多数医家将本病分为活动期、恢复期、缓解期进行治疗[13-15]。而吕氏等[16]进一步通过总结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关系,认为RA急性期以湿热证和痰瘀证为多,治疗当清利湿热及化痰消瘀。

  2.3 专方专药

  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发现许多对RA有独特疗效的药物。涂氏等[17]临床观察发现,雷公藤对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免疫调节均有影响,表明本品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然毒性较强是其明显的不足。夏氏等[18]以青风藤类制剂对RA治疗后发现,患者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平均晨僵时间和C反应蛋白(CRP)平均时间较对照组均有较明显改善,并认为其功能可能通过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起抗炎作用,且能调节免疫功能。李氏等[19]用蚂蚁丸治疗RA有效,研究表明其有镇静、抗炎、护肝、解痉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及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应用马钱子、细辛类制剂等治疗RA,在临床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0]。

  3 外治法

  3.1 中药局部外敷及药浴薰洗法

  邓氏等[21]用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敷贴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6.7%。白氏[22]采用藏医药浴治疗65例患者,以五味甘露浴,另加文冠木、青稞酒、麝香酒、黄水散、五根散;同时口服二十五味儿茶丸、二十五味驴血散、五味润僵汤或十味芸香散治疗,结果治愈55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4.28%。外治法由于易于携带,使用方便,因此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针灸及穴位注射

  治法基本上为温通经脉、活血散结、祛邪止痛。穴位多取大杼、三阴交、肾俞、阳池、合谷、曲池、后溪、肩髎等。刘氏等[23]通过观察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握力、晨僵、20 m步行时间及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发现温针灸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明显。范氏等[24]报道,使用热针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曲池、三里、阳陵泉等治疗RA,对类风湿患者RF、CRP、ESR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79.2%。蔡氏等[25]辨证用红川酊加离子导入治疗RA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法具有配方灵活,对于内服有毒或限量的药物,可外用加大剂量,且无毒性反应的优点。此外,刘氏等[26]采用蜂针疗法治疗RA患者103例,有效率为89.3%。其他如药物配合按摩[27]、运动干预训练[28]、药物联合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9]等,可有效地改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病痛。

  4 存在问题和展望

  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存在不少问题:①设计不够严谨;②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不够规范统一,因而疗效结果可信度不高,可重复性差;③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证效关系、量效关系观察尚不深入;④缺少深入的实验研究资料;⑤缺少成熟的中医学意义上的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医药治疗RA病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标准化问题。在中医药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很重要,必须统一和规范。此外,RA病情复杂,不同病变阶段应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既包括有西医的诊断标准的内容,又能体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诊断标准,使之推广应用,是目前面临的课题。应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全国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作组,统一制定并普及本病的诊断标准,以及病情轻、中、重的判定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使本病的研究能够更加严谨和规范化。从而有利于对各种疗法进行客观评价,从中总结出较好的临床疗法或药物,并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探讨和共同提高。②临床实践表明,针对RA这一疑难病、难治病,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体现了中药整体、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人体的优势。如何发挥这种治疗方法的长处,避其不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今后应积极探索的问题。③应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证候学的动物模型,加强实验研究,引进现代其他学科的观点、技术和科研方法,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为中医药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广振.房定亚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4,
45(9):659-662.

  [2] 宋绍亮.从邪毒内伏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江苏中医药,2008,(1):8.

  [3] 张鸣鹤,尹玉茹,杜秀兰,等.张鸣鹤诊治风湿性疾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09-711.

  [4] 黄胜光,朱辉军.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法浅议[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22(2):37-38.

  [5] 唐先平,胡荫奇.痰瘀相关与类风湿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3):173-177.

  [6] 焦树德.类风湿关节炎从尫痹论治[J].江苏中医药,2008,(1):5-6.

  [7] 朱良春.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J].江苏中医药,2008,(1):
2-3.

  [8] 刘 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9] 姜 泉,蒋 红,曹 炜,等.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07,48(3):253-255.

  [10] 王冠华.汪履秋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6,38(1):17-19.

  [11] 付新利,张立亭,吴 霞.张鸣鹤诊治风湿性疾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09-711.

  [12] 商阿萍,路 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河北中医, 2008,30(4):341-343.

  [13] 李如意.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38-39.

  [14] 李瑞雪.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2例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95.

  [15] 郜中明.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四川中医,2006,
24(8):64.

  [16] 吕军影,黄李平,阙铁生,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关系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38-39.

  [17] 涂胜豪,胡永红.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2):25-28.

  [18] 夏 璐,李 龙,徐百升,等.正清风痛宁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16-18.

  [19] 李 辉,刘光珍.复方蚂蚁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50例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9):717.

  [20] 冯恒善.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14(9):1357-1358.

  [21] 邓兆智,林院昌,欧润妹,等.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再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9(15):180-183.

  [22] 白树军.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17.

  [23] 刘金芝,鞠琰莉.温针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7):23-25.

  [24] 范德辉,夏 波.热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0):731-734.

  [25] 蔡解凌,李咏梅.红川酊离子导入治疗痹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64):102.

  [26] 刘芳玲,车 媛,何银洲.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3):67-68.

  [27] 张耀武,陈 杰,张耀琢,等.痹能舒丸辅以推拿按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1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24(1):11-13.

  [28] 吴燕红,庞学丰,吴志友.运动干预对早中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35.

  [29] 董薇红,胡海影,袁伟芳,等.中西药结合并康复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12-1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