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活血通络法;血府逐瘀汤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其临床包括糖尿病食管病变,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和烧心等症状;糖尿病性胃动力障碍即胃轻瘫,临床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恶心等症状;糖尿病性肠病,临床表现为腹泻、便秘及二者交替发生。其中以糖尿病性肠病多见。笔者在临床中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该病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消渴”、“泄泻”、“便秘”诊断。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纳入观察:①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但<25.0 mmol/L者,糖尿病分型属于2型者。②肠道功能障碍,顽固性、无痛性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有间歇性、大便稀水样,病程>6个月者。③便常规阴性,大便致病菌培养均阴性,消化道钡餐、透视无肠道器质性疾病,肝、胆、胰腺B超检查均无异常。
1.2 一般资料
按SARS生成随机表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9~69岁;病程5~20年,平均8.6年。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6~68岁;病程2~4年,平均6.1年。临床除具有糖尿病症状外,其特征性表现是肠道功能障碍,顽固性、无痛性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有间歇性、大便稀水样,少者每日3~5次,多者可达10~15次,便秘长者5日一行,短者2日一行,常有肛门失禁,肛裂。本组患者有腹泻者24例,便秘及腹泻交替者18例,大便失禁者3例,单纯便秘者6人;伴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8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者18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维生素B1 100 mg静注,每日1次;维生素B12 500 mg静注,每日1次;西沙必利10 mg餐后口服,每日3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柴胡20 g,当归12 g,生地黄10 g,桃仁12 g,红花12 g,枳壳10 g,赤芍12 g,桔梗10 g,川芎10 g,牛膝10 g,甘草6 g,木香10 g,厚朴10 g,人参 10 g,旋覆花15 g。每日1剂,分2次煎汁500 mL,早、晚饭前30 min温服。
2组治疗期间予糖尿病饮食及降糖药。2周为1个疗程,
以3个疗程为限。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大便呈软便,1~2日1次,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痊愈,1年内不复发;有效:症状减轻,大便次数、粪质、量接近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改善,1年内偶有复发;无效:症状无好转。
4 统计学方法
一般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Ridit分析。统计软件:SPSS10.0软件包。
5 结果
治疗组平均治疗2.6个疗程,对照组平均治疗2.8个疗程。2组疗效见表1。 表1 2组糖尿病性肠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6 讨论
糖尿病肠病属中医“泄泻”、“便秘”、“虚劳”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机可归纳为:消渴病日久,机体正气不足,久病气虚,行血无力,血瘀阻络,致气机不畅,胃肠失调,传导失司,糟粕久在肠间,津液缺失,导致便秘;又瘀血未阻于经,故未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提出“瘀血化水”的关点,认为血瘀脉络,使津血互换功能发生障碍,过多津液不能进入脉络,停留肠间,致使大便溏泻。且随着瘀血的加重和缓解,出现泄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发生。故投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方中柴胡、枳壳、木香、厚朴行气、活血、通络,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蠕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通络,促进微循环,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生地黄滋阴养胃生津;人参补益中气,其中人参皂苷可降低血液粘度、防止微血栓形成;旋覆花有行水、下气、通血脉作用。诸药合用,针对病机,故收到良好临床效果,并能缩短治疗周期。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1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