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639 日期:2025-08-1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自《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本院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对其加以学习、宣传,使ADR上报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为更好地促进ADR工作的开展,现就本院2007年收集的9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增强医务人员对ADR的上报意识,掌握ADR发生特点,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7年ADR报告9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报告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药物分类参照陈新谦等主编的《新编药物学》(16版)。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在92例ADR报告中,男33例,女59例;有过敏史者8例,无过敏史者64例,不详者20例;其中单一用药67例,合并用药25例;年龄最小者6 d,最大91岁;其中3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69.57%。各年龄段ADR分布情况见表1。

  2.2 给药途径

  按静脉注射、口服、肌肉注射、外用等进行统计。其中静脉注射85例(92.39%),比例最高;口服次之,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1]。详见表1。

  2.3 关联性评价

  按因果关系肯定、很有可能、可能、无可能进行分类统计,大多数ADR的关联性评价为很有可能。详见表1。

  2.4 转归与预后
  
  对患者的病情是否有影响或者患者病情的痊愈、好转、有无后遗症等进行分类统计。其中痊愈63例(68.48%),好转29例(31.52%),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84例(91.30%)。绝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经过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理后能够治愈,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详见表1。表1 92例ADR患者基本情况(略)

  2.5 药物类别及用药情况
  
  2007年报告的92例ADR共涉及43种药品,其中包括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其他生化制剂、消化系统药物、麻醉药、生殖系统药物等,各大类别药物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导致ADR的药品及例数统计结果(略)

  表2显示,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47例(51.09%),其次是中药注射剂9例(9.78%)。

  2.6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ADR按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统计。其中,有79例是发生在单一的器官/系统,第1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者33例(35.87%),表现为皮疹、瘙痒、充血、皮肤发红、水泡、注射部位疼痛、药物性皮炎、静脉炎。居第2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4例(26.09)。第3位是消化系统症状16例(17.39%)。另外,有13例是发生在2个器官/系统,且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多为寒颤等。详见表3、表4。表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略)表4 ADR同时涉及两个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略)

  2.7 报告人分布情况

  ADR报告人的具体分布为:药剂师报告6例(6.52%),医师报告77例(83.70%),护士报告9例(9.78%)。药师报告的ADR病例数最少,可能与药师较少到临床工作有关。这应引起相关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8 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前10位药品及相关临床表现

  引发ADR的前10位药品中,有5种是抗生素,居首位的是左氧氟沙星12例(13.05%)。左氧氟沙星为广谱高效抗生素,临床使用广泛,故引起ADR的例次较高。其临床大多表现为部分或全身皮疹、气促、烦躁、乱语、呕吐、寒颤、幻觉、兴奋、神智不清、面色青紫、耳鸣、恶心、胸闷、静脉炎等。见表5。表5 引发ADR的前10位药品及临床表现(略)

  3 讨论
   
  3.1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多见,口服次之,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1]。这与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该途径较直接、作用较迅速有关。所以,在保证注射剂质量的同时,医务人员须注意正确的静脉药物配置、操作,避免因溶媒选择不当、药液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配置液体放置时间长、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引起的不良事件[2]。

  3.2 临床表现

  在92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居首位,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充血、皮肤发红、水泡、注射部位疼痛、药物性皮炎等,这可能是因为药疹由变态反应所致,且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生素等其抗原性较强,易引起这类反应[3]。而过敏样反应大部分表现为静脉炎,其发生因素较多。当机体血管大量输入温度过低的液体时,局部血管易产生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药物易附在血管壁,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介质释放,同时也使得血管壁本身的供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静脉炎发生。因此,临床输液应注意滴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4]。

  ADR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胸闷、神智不清、面色青紫、寒颤、高热、浅昏迷、腹痛、大汗、恶心、呕吐等,大多停药即可自行恢复,一些经过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且未见死亡病例。
从ADR上报的临床表现来看,诸如皮疹、静脉炎等易发现不良反应上报较多,而一些隐匿的内脏系统损害性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紊乱等上报较少[5]。为此,医院应建立ADR重点监测药物目录,药师应深入临床开展查房工作。

  总之,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生活质量,应不断加强医师、药师对ADR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药物监测,积极填报ADR报告,定期分析、总结ADR发生的规律,为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合理依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锦珊,张 勇,杜青云.8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6):426-427.

  [2] 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

  [3] 时颖华,王大猷.本院219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2):112.

  [4] 滑 珊.输注液体温度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 2006,23(3):342.

  [5] Lazarou J,Pomem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R in hostipalized patients[J].JAMA,1998,279:120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