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益气和胃疗疡汤 临床疗效 复发率
2001年7月-2006年7月期间, 笔者采用自拟益气和胃疗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并与单纯内服西药治疗的30例作比较,2组疗效及复发率有显著差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来自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玉林市中医院门诊和病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0~66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胃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4例。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5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胃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1例。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检查,均无并发症及癌变。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部位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相关标准:①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特征呈慢性、周期性及节律性,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失眠纳呆,甚或黑便、消化不良及肠激惹综合征;②纤维胃镜检查: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1 cm,边缘整齐,底部充满灰黄色或白色渗物,周围黏膜可有肿胀充血,有时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1.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学》[2]中相关标准,证属肝郁犯胃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益气和胃疗疡汤治疗。基本方:党参20 g,柴胡、枳实、白术、白及、赤芍、瓦楞子各15 g,五灵脂、乌贼骨各12 g,黄连、甘草各6 g。随症加减:胃脘灼热而痛者,加蒲公英15 g;恶心吐酸者加半夏9 g;腹胀甚者加厚朴、莱菔子各12 g;嗳气频繁者加紫苏叶、藿梗各10 g;便秘者,加火麻仁、槐花各20 g;舌质淡偏气虚者加黄芪20 g;胃脘冷痛喜热饮者,加高良姜、九香虫各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对照组口服西药:法莫替丁片20 mg,早晚各服1次;果胶铋胶囊100 mg,每日3次;阿莫西林胶囊0.5 g,每日3次,连服2周后停药;吗丁啉片10 mg,饭前服,每日3次。
2组均嘱患者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调节饮食,忌辛辣烟酒刺激之品。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胃镜检查示溃疡周边炎症消失,黏膜新生,溃疡变浅、变小或溃疡灶肉芽形成;有效:临床症状缓解,上腹疼痛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示溃疡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减轻,渗出物减少;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较前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Ridit分析,u=3.95,P&<0.01表2 2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略)注:2组复发率比较,经卡方检验,χ2=21.12,P&<0.01
4 体会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寒邪等。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病理基础,脾胃虚弱可使机体抗病能力降低,胃气失常使气机阻滞,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调,水湿内停,久而瘀血阻滞。脾虚、气滞、水湿、血瘀四者合而为患,形成本虚标实证。肝主疏泄,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诱发本病发生;肝气失调,对脾胃功能、血液循环及输津布液等产生影响,加重病情。故笔者认为,治疗宜益气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化湿、活血生肌,自拟益气和胃疗疡汤中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使已经虚怯的脾胃得到充实,旺盛其运化功能,谷纳健运而气血之源充足;柴胡疏肝理气散结,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镇静、镇痛作用,柴胡粗皂苷对应激性溃疡和醋酸、组织胺所致溃疡均有一定的防治和抗菌消炎等作用[3];枳实宽中下气,伍柴胡可以调理气机、宽中行滞;赤芍活血化瘀、缓急止痛,增强溃疡局部血流,伍五灵脂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和溃疡愈合的作用;瓦楞子、乌贼骨收敛止血、生肌制酸;少予黄连苦寒清热,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综观全方,不但可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和胃,而且能益气活血、化瘀生新、平补脾胃,补而不滞,攻补兼施。本观察结果显示,益气和胃疗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65-1580.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0-161.
[3] 骆常义,盛文健.参柴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J].四川中医, 2002,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