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伤寒论》 教学方法 中医教育
目前,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形势下,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感到年代久远、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然而,千百年来医疗实践证明,《伤寒论》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不是中医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的重复。学习的目的必须突出两点:一是学习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二是熟悉治疗方法、方剂及其化裁,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方运用能力。
1 《伤寒论》辨证思维特点
《伤寒论》中有明显的病、证、方证层次结构,如疾病可分为伤寒和杂病;太阳病可分为中风证、伤寒证、表郁轻证;中风证分为主证桂枝汤证和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阳明病分为阳明燥热证、阳明燥结证等。病证、方证层次结构使辨证能不断深化进行,使论治能击中要害,这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使临证具有灵活性。如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还突出了法随证变的指导思想。如运用大承气汤中,有时很果断,有时一试再试,有时用后即止,有时用后再用。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伤寒论》六经辨证建立了6个理想的病证模型,由此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所谓“六经钤百病”,实际上是病证模型发散思维的结果。
临证时如何辨证论治,通过《伤寒论》的教学,可使学生熟知几种方法,进一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1.1 排除法
即通过所述与方证无关的阴性症状如“不呕、不渴、无表证”来说明病不在三阳。原文第125条以小便不利、神志无异常情况来排除太阳蓄血的诊断。
1.2 对比法
通过相似症状之间的区别达到精确的辨证。如第14条的桂枝加葛根汤与第31条的葛根汤证,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所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无汗恶风”。同样的“项背强几几”,那么,汗出与否就成为临床正确用药的关键点。再如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3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94条的“战汗”为邪已外解;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3种汗出进行对比,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1.3 分析法
《伤寒论》常论述在某个共同的前提下几种不同的转归。这个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症状,也可能是某种治法,但结果会完全不同。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仍是各自的特征性症状。如原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点出太阳病已八九日,至再经之阳明、少阳主气之期,如邪传阳明,则可见大便不利而小便色黄;邪传少阳,则可见喜呕。但现在“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却有“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分析其尚属太阳为病。因为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证之一。而热多寒少,是邪气已微。惟此热多寒少并非经常,只一日二三度发作,更可见正气亦虚,只多在早上阳升,正气欲出,中午阳旺,正气转盛,日晡阳降,邪气欲出之际,引起正邪相争,有如疟状。据此则又可知,荣弱多病从热化,卫闭即不得汗散,所以也是热多寒少之理。此证尚有如下几种转归:一种是脉微见缓象者,则正虽虚而邪已解,故为欲愈;一种是脉微而恶寒甚者,《伤寒论》强调此为阴阳俱虚,即荣卫气血皆伤,而正虚邪逆较重,故不可再施以汗、吐、下的单纯祛邪之治疗,否则,即易导致阳亡阴竭;而最多见的一种是,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红,这是病不欲解,因为卫分犹闭,所以不能得小汗出乃热壅于上之故,且气行皮下而其身必痒。对此,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以和荣,一以开卫,小其剂量,使微汗出而愈。
1.4 归纳法
《伤寒论》善于对疾病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如原文第144、145条对妇人热入血室进行归纳;第282条对少阴病的临床特征归纳阐述。
1.5 递进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复杂的问题逐步解决。如原文第29条为阴阳两虚、复感外邪之证,误投桂枝汤犯“虚虚之戒”,使证情错综复杂,难以一方兼治,便层层递进,随证治之。
2 《伤寒论》治疗特点
2.1 所载方剂大多至今仍用于临床
《伤寒论》对用药指征的描述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是证用是方,疗效是可重复的。自人类有文明以来,虽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的机体和疾病斗争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相对稳定,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故药证不变,经方疗效经久不变。
2.2 剂量严格要求
《伤寒论》对方药剂量要求严格精确,主要体现于两方面。①药物的绝对剂量较为精确。其处方剂量大多使用精确的计量单位,如分、两、斤、合、升等,只有少数情况下运用不精确计量单位,如一大把、鸡子大等。②方药相对剂量严格精确化。所谓相对剂量,即指同一方剂中各药剂量比例,如桂枝与芍药等量、桂枝倍芍药,其功能主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3 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者提出利用“从众心理”和“偶像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是成正比的[1]。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名医的成长史以及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疾病的医案,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伤寒论》是名医成才之路中的重要台阶,从而为学好本门学科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3.2 熟记原文
《伤寒论》全书体现了法随证变、知常达变的思想。学生要“知常”,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条文,在应用时才能达到信手捻来的境界。实践证明,背诵原文是许多医家达到“知常达变”的捷径。如原文第38条讲了大青龙汤证的典型症状,乃言其常;39条则讲了有可能出现的不典型脉证,乃言其变。通过熟记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
3.3 精研医案,具体运用
《伤寒论》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的桥梁。许多学生对理论、方剂很熟悉,但临证却不会使用。《伤寒论》方药临床运用思路的介绍是《伤寒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方剂的应用指征、理论依据、应用范围、配伍加减等实用技术,然后阐明方剂应用的具体思路,并且应精选研究一些古今医案,在原文方剂的讲解之后,通过医案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应用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从而掌握方剂的使用规律,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3.4 建议学生阅读大量古代文史类作品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有1800多年,阅读古代的文史类作品,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原著的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德修养。
3.5 运用优质的教学模式
在中外教育史上,广大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实践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创造了许多在不同条件下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伤寒论》的教学。“精讲”即教师不再重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学科的理论,而是重点突出《伤寒论》的独特之处;“自学”使学生有选择性地、自觉地、愉快地学习;“讨论”是一种师生合作学习,教学相长,产生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操作”是指学生依据所学的原理、概念和事实,独立地从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结晶,学生可通过“操作”——临床实践、实验,学用结合的活动,得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证明,“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之,教师不仅要把握《伤寒论》这门学科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特点,而且要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伤寒论》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保文,韩 猛,朱颜杰.教育学纲要[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