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风 针灸疗法 任脉 督脉
2004年3月-2007年3月,笔者采用传统取穴合任督二脉腧穴针刺治疗中风8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证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并能坚持2个疗程者;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少于30 mL者。
1.3 排除标准
脑出血大于30 mL并有手术指征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严重糖尿病、精神病患者;惧怕针灸者。
1.4 一般资料
129例均为本院住院的要求针灸科会诊的患者。按会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3~82岁,平均(63.23±9.4)岁;病程1~56 d,平均(23.41±19.25)d;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68例。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44~81岁,平均(61.5±8.98)岁;病程最短8 h,最长52 d,平均(21.13±17.83)d;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43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
2.1 治疗组
2.1.1 常规取穴
以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绝骨、昆仑等,根据症状选用三阴交、太冲、下关、地仓、内关。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 mm×40 mm不绣钢针,常规刺入,施平补平泻法。
2.1.2 任督二脉取穴
百会,沿督脉向后平刺25~35 mm,施捻转泻法;人中向上斜刺10~15 mm,施雀啄法;廉泉向舌根斜刺15~25 mm,施平补平泻法;中脘、气海、关元直刺30~45 mm,施提插补法。
以上腧穴均留针30 min,1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2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2 对照组
只采用常规取穴法,治疗取穴、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包括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变化情况,按4级评分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3],根据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降低率和患者病残的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率以[(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来计算。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数+显效数)/样本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积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4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略)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1.93,P&<0.01
4 讨论
中风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说明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并且来势凶险。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阴阳失调的基础上,遇到忧思恼怒、劳倦内伤、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内风夹痰、火、气、血上逆,直冲犯脑,形成髓海失调,脑脉闭阻。
常规取穴从“风病多犯阳经”、“治痿独取阳明”等理论出发,主要取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丰隆、足三里等穴益气养血、祛风除痰;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昆仑等通经活络、濡养气血;可随证配三阴交、太冲滋阴潜阳;配下关、地仓疏风正容;配内关醒脑。
任督二脉均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督脉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入脑内,而本病的病位在脑,督脉的循行可直达病所。任脉沿前正中线至咽喉、循面入目。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运用任督二脉的腧穴,可有效调整阴阳脉气的平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百会是督脉要穴,位于头部顶端正中,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针刺百会可调动脏腑功能、生精补髓;人中、廉泉有醒神开脑窍、开舌窍的作用,对于神志不清、语言不利均有良好效果;中脘是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可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培育后天之本,从而滋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海、关元是人体的强壮要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加强病灶的营养代谢,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得到修复和再生。本临床观察表明,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无论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在常规取穴治疗基础上配合任督二脉腧穴,通过经络传导可有效调整阴阳脉气的平衡,具有醒脑开窍、通经活络作用,故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