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灸疗法 刺络放血 拔罐
刺络放血是《内经》时代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所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内经》甚至认为刺络放血是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第一选择,如《素问·血气形志》云:“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可见,那时选择“先去其血”以减轻痛苦,然后再根据患者“伺之所欲”具体情况,判断出疾病虚实,从而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经脉和畅趋于正常。
笔者临证选择贺氏三棱粗火针作为放血工具,治疗时除选择畸形络脉刺络放血外,同时在肌肉较为丰满之处配合拔火罐,使出血更为充分,比单纯刺络出血的疗效要好,尤其对某些顽固性疾病,用之得当,疗效尤为可观。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87岁,2007年3月8日初诊。主诉:周身瘙痒4年、失眠10年。患者每晚需服安定类药才能睡眠3~4 h,而且入睡时身体抱紧缩成一团,醒后则全身瘙痒,不自主的到处搔抓,以致身体多处有抓破后的血痂。同时口干渴,每晚喝水不下10次,但每次喝水量并不多,便秘,排便困难,然不甚干燥,需使用“开塞露”才能排出,舌苔薄黄,舌质紫黯,脉双关浮弦而大,重按无力。中医诊断:血风疮。辨证属肝脾阴血不足,虚火浮游于肌表。治宜清热解毒、养血熄风。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冲,每日1次。3次后效果不显,第4天选择肺俞、心俞、肝俞,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见每个玻璃罐内血出较多,接近半罐且紫黑成块。当时即感全身舒适,次日自述前晚睡眠较好,瘙痒也大为减轻。其后选择尺泽、委中、阳陵泉等放血拔罐,续治疗4次,10 d后症状基本达到临床控制。睡眠安稳,每晚可以休息6 h。
按:本例患者乃阴血不足,虚火外浮肌凑引发的瘙痒。笔者常规疗法不见效时,选择背部腧穴点刺放血同时配合拔火罐,使充分出血,以清泻郁热。经数次治疗,疗效显著。瘙痒明显控制。
案例2:患者,女,52岁,教师,有冠心病史,2007年2月7日初诊。主诉:右肩周炎8个月,上肢活动非常困难,不能高举摸头及触对侧肩,疼痛以手太阳小肠经脉为主,肩贞穴处及肩胛骨与脊椎缝隙触压有条索样物,压按酸疼剧烈,肩部及上臂部肌肉松弛、有萎缩样改变,畏寒,稍感风冷则疼痛加重,夜晚疼痛难以安睡。舌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肩周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属风寒阻络。笔者首先常规取穴: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针刺配合红外线照射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后,疼痛有所减轻,但活动仍然非常困难,故笔者选择在肩髃、肩贞、肺俞、心俞等压按疼痛剧烈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同时配合拔火罐。当时即见火罐上布满水气泡,血出黑红而多。治疗后患者立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增加,乃嘱患者每天加强上肢活动,如爬墙、甩臂等。次日来诊时患者自诉晚上睡眠非常好,疼痛未发生。笔者乃选择它处压疼点,1周放血2次,连续4次刺络放血拔罐后,患者肩臂活动度明显增加,基本可以完成日常动作,晚上睡眠较好。继续针刺配合红外线照射等治疗5次后,患者自觉基本痊愈。
按:此例患者证属寒邪凝结经脉,血脉不通。笔者选用疼痛最剧烈之处点刺放血配合拔罐,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该疗法对寒邪实证的“结络坚紧”,不仅可以“火所治之”,也可以应用刺络放血直接使寒邪从血尽出,疗效一样显著。另外,放血也是补益气血的手段之一,旧血去而新血易生,即《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谓“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案例3:患者,男,38岁,公司职员,2006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头晕1年余,失眠3个月。患者平素公务繁忙,自觉心累,自1年前开始,时常胸痛彻背,背脊肩胛骨左侧内缘肌肉感觉酸疼僵紧,用物顶按舒适,近3个月来精神亢奋,失眠,入睡非常困难,虽然服用安定,但每晚睡眠不到4 h,颈项胀闷不适,完骨穴处胀闷严重,BP 150/100 mm Hg。人迎浮滑,寸口脉细弱而左寸小实。诊断:眩晕,辨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冲。针刺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三阴交、丘墟、完骨,每日1次。治疗5次后,完骨处闷疼减轻但睡眠仍少,血压未转正常。2007年3月9日第6次来治疗时,自述背脊肝俞部位酸疼异常,多日未见缓解,笔者乃点刺其处放血并拔罐,但见火罐内血流渐多,流出约1/3罐紫黑血,起罐后继续选取前述腧穴治疗,即很快入睡,约1 h醒来后连说舒服,BP 120/80 mm Hg。2007年3月12日再次前来诊疗时诉说前次针后不用服安眠药而睡眠很好,头部清爽。
按:此例患者证属肝血不足,虚火上冲,扰乱心神。笔者在常规疗法效果不显时,于患者背部肝俞点刺拔罐泻热,可以起到养血安神降压的作用。
2 讨论
2.1 刺络放血用具的选择及其使用特点
《内经》时代刺络放血的工具以九针中的“锋针”应用最多,“锋针”即今天的“三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痼的本义即指积久不易治愈的疾病,可见,三棱针是用来治疗比较经久而顽固的疾病,无论是病在五脏或在经络的顽固性疾病以及痈热等均可治疗,如《灵枢·官针》所谓“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腧,取以四时”,以及《灵枢·九针》中“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主痈热出血”。
2.2 刺络放血的部位选取
《内经》中选取的放血点主要是如下2种:①肌体体表上“结络脉”、“横络盛”等畸形络脉,通过点刺充血的小络脉出血以达到疏通经脉即“菀陈则除之”的目的。这也是《内经》中所说“解结”的手段之一,从而使经脉上下通畅。②选取井、荥、合、经外奇穴、背腧穴等,通过放血来治疗奇难杂证。如《素问·疟论》中“疟脉满大急,刺背俞……出其血……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等。
3 结语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拔罐,不仅能够治疗毒热之证,而且对于凝寒痼冷以及气血瘀滞之处疗效也颇佳。笔者认为,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应该注意发挥不同针具的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的针具,不应总是局限于单纯的毫针。三棱针较之毫针粗大许多,对某些疾病要较毫针疗效显著,尤其对热证、顽痹等,同时在点刺腧穴处配合拔罐,使出血更为充分,以图恶血出尽,这样可以使邪气从血而出,疏散更快,疾病能在较短时间内痊愈。总之,临床遇到疑难杂症,一定要思路宽,方法多,治疗手段也应该丰富一些、灵活一些,这也是临床治病疗效好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