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灸疗法 冠心病 心绞痛
近年来,医学界从临床和实验方面对针灸治疗冠心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为非药物方法治疗冠心病做了很好的尝试。笔者从中医证候学入手,采用针灸疗法对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针灸理疗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40岁者1例,40~50岁者4例,&>50~60岁者7例,&>60~70岁者48例,平均年龄(63.60±8.133)岁;病程&<1年20例,1~5年19例,&>5~10年4例,10年以上17例。对照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40~50岁者2例,&>50~60岁者3例,&>60~70岁者15例,平均年龄(62.55±8.684)岁;病程&<1年7例,1~5年4例,&>5~10年3例,10年以上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根据胸痛、胸闷、憋气、气短、两胁胀痛、心悸症状的有无和发作次数和轻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2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1 治疗前中医症状2组间比较(略)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制定。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针灸治疗。取穴:膈俞、膻中、心俞、内关。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坐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膈俞、心俞斜刺,向脊椎方向进针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膻中平刺0.5~1寸,得气即可,留针30 min。取针后,用艾炷每穴灸3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率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到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倒置。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例(5%),有效36例(60%),无效21例(35%),总有效率65%;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7例(35%),无效11例(55%),加重2例(10%),总有效率35%。Ridit分析:U=16.12, P&<0.05,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2.2 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比较(略)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略)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本病即有标证之实象,也有心气虚损之本,不通则痛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故应治以宣阳通痹、扶阳益气、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而且方便快捷。研究认为,各种针刺治疗效应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实现的,针刺治疗冠心病机制可能是针刺冲动沿躯体神经传入,经各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节后,通过改变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而改变心脏功能的[4]。曹氏[5]认为,针刺治疗冠心病是通过对体内多种体液因素的良性调节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对机体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干预来实现的。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针刺膈俞、膻中、心俞及内关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膈俞,为八会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为血会。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痛、强壮筋脉;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宽胸理气、通经止痛。膻中,八会穴之一,是任脉的胸部腧穴,为任脉、足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又是宗气聚集之处,气之所止部位。其功能为通畅气机、理气散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膈俞与膻中相配,调理气血、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止痛。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针灸大成》曰:“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治心胸闷乱……”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至于手少阳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针灸甲乙经》言:“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其与火同灸,借火力以升药力,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针后加灸,可使经络畅通,气机条达,气血宣行流畅,血脉和利,故临床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8-112.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 陈可冀,廖家帧,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4] 郑关毅,张贵灿.针刺内关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8.
[5] 曹建萍.针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对多种体液因素的良性调节作用[J].针刺研究,2006,31(3):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