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补气养阴法 参芪麦味汤 老年口干症
口干症是一种口腔症状,其发病有生理、病理、心理、神经、药物等因素。据统计,30%~50%的中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症,其中以40~7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女性更年期患者为最多见[1]。老年口干症主要表现是口干唇燥,舌光无苔或苔少而干,甚则满舌布满裂纹,舌痛,食刺激性食物则加重,或伴身体倦怠,饮食无味,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伴皮肤干燥发痒,或伴眼干、咽干,或伴干咳、面潮红、大便干等。笔者多年来以补气养阴法为主治疗本病(不包括糖尿病引起的口干症),获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用自拟参芪麦味汤治疗(太子参、黄芪、山药、麦冬、五味子、玄参、乌梅、山茱萸、白芍、茯苓、玉竹、丹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7 d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1~4个疗程。随症加减:兼燥热者加葛根、栀子;兼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炒酸枣仁;兼视物模糊者加菊花、决明子;兼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加钩藤;兼肝郁者加柴胡、郁金等;兼潮热盗汗者加鳖甲、阿胶等。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75岁,离休干部,于2006年4月19日就诊。患者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夜间较重,晚上需饮水4~5次,舌痛,食刺激性食物则加剧,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心电图、胸片、化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刻诊:饮食无味,心烦易怒,胸满叹息,舌质有裂纹、无苔而干,脉细弦。证属气阴两虚,兼肝郁气滞。治宜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方用参芪麦味汤加减:太子参15 g,黄芪20 g,山药12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玄参10 g,乌梅10 g,白芍10 g,山茱萸10 g,茯苓10 g,玉竹10 g,丹参10 g,柴胡6 g,郁金6 g,枳壳6 g,桔梗6 g。每日1剂,水煎服。7 d后口干明显减轻,每晚只喝2次水,余证亦减轻,舌面有少量薄苔。守方继服1周后,只有轻度口干,晚上已不饮水,舌已不痛,饮食知味,心烦胸满已除,舌已无裂纹,苔薄少津,以上方减柴胡、郁金、桔梗、枳壳,继服1周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复发。
3 体会
患者因晚上多次饮水和舌痛,严重影响睡眠与饮食,至今尚无特效西药治疗。笔者认为,本病之根本乃在于阴津亏耗,化生、输布异常,不能正常滋养濡润脏腑筋骨、四肢百骸、经络九窍。一般而言,病程短者,病位主要在肺胃;病程久、体弱、真阴受损者,病及下焦肝肾,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阴液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焦肺胃之阴有赖于下焦肝肾先天之阴的培补,下焦肝肾之阴亦有赖于肺胃之阴的滋养,肺胃阴伤易伤及肾阴,肝肾不足必然累及其它脏腑。故临证用药宜甘寒、咸寒之品兼顾,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此外,酸甘能化阴,故方中加酸敛之品,常可受到较好疗效。脾主运化,脾运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得以泌津液润口助消化。本病患者大部分属素体阴虚体质或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化源不足,气失所养,终成气阴两虚。因此,治疗在滋阴增液的同时,必须重用补气之品,气阴双补。其意寓生津于补气之中,且在一般阴柔之剂中重用补气升清之品,推动药力,阳生阴长,生生不息。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由于气血津液的长期亏耗,脉道涩滞,血行不畅,脉络瘀滞在所难免,用药时应适当配合活血之品。参芪麦味汤以黄芪、太子参、山药为主,补气健脾生津,其中山药用量宜重,可用至120 g,此取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之意,滋阴又利湿,滑润又能收涩,能治一切阴分亏损之证,药性平和,补而不腻,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在滋阴药中诚为无上之品;麦冬、五味子、沙参、玄参、玉竹、白芍、乌梅养阴生津;山茱萸滋补肝肾;茯苓健脾利湿,以防甘寒滋腻;丹参养血活血,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本病的早期痊愈。
参考文献
[1] 杨筱荣.口干症204例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03,2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