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梨状肌综合征;针灸疗法;扬刺法
笔者应用扬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收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均为2005-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共7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8~69岁,平均(54.67±8.60)岁;病程3~30 d,平均(14±7.09)d。对照组35例,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与治疗组比较,经χ2检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1]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有外伤或受凉史;常发生于中老年人;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烧灼样”剧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跛行或不能行走;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以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实验阳性。
1.3 排除标准
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危重症病史者;合并有肿瘤、糖尿病及血液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小于15岁或大于75岁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小关节紊乱、腰椎结核、椎管狭窄症所致的坐骨神经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选穴:阿是穴、环跳(患侧)。针刺方法:扬刺。令患者患侧下肢在上侧卧,表面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2寸毫针以痛点为中心上下左右各1寸处浅刺,刺入深度为1寸,平补平泻;环跳以28号2寸毫针直刺1寸,勿使针感下传,以局部产生胀感为佳。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5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
2.2 对照组
选穴:阿是穴、环跳(患侧)。针刺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28号2寸毫针直刺1寸,勿使针感下传至足趾。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5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1]
治愈:臀腿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臀腿痛缓解,梨状肌压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仍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结果
治疗组35例,共治疗4个疗程,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24例,2个疗程者8例,3个疗程者1例,4个疗程者2例;结果治愈29例(82.86%),好转4例(11.43%),无效2例(5.71%),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35例,共治疗4个疗程,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9例,2个疗程者10例,3个疗程者12例,4个疗程者4例;结果治愈10例(28.57%),好转15例(42.86%),无效10例(28.57%),总有效率为71.43%。2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属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范畴,梨状肌损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寒之邪外侵、经脉拘挛或外伤所致,以寒邪为主,兼有风邪、湿邪;有学者认为属于足少阴经阳气虚[2],太阳经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梨状肌综合征是本虚标实之证,属于“痹证”范畴。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患者都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只有当保守治疗无效,而诊断明确时才采取手术疗法。根据目前的临床及文献报道来看,非手术疗法中又以针刺和手法为主。
扬刺法始载于《灵枢·官针》篇:“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针对本病“痛有定处”、范围较大的特点,加之为了避免因治疗方法不当而使梨状肌纤维损伤加重,笔者应用扬刺法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笔者认为,凡有痛则肌肉必痉挛,凡有痉挛亦必有疼痛,即因痛增痉(挛)、因痉(挛)增痛。针刺本身有着良好的镇痛作用,扬刺是五针齐下,互相协同,可增强针感,激发经络之气,通过针刺来消除和减轻肌肉、筋膜等处的疼痛,促使由此所继发的肌肉痉挛消失,即“去痛致松,以松治痛”,达到无痛或者缓解疼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2] 高春华.温针加拔罐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75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4,2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