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以颈肩肢疼痛、麻木为突出表现的病症,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为神经根型,临床表现为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头实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2 一般资料
全部观察病例来源于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200例,其中门诊120例,住院80例。运用SAS程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有21例病例脱落,共纳入观察病例为179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主穴:“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列缺。配穴:风寒湿型加大椎(拔火罐)、风门;气滞血瘀加血海和局部刺络出血;上肢疼痛或其它感觉障碍加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头晕加四神针(前顶、后顶、双络却);偏头痛加头维、后溪;背部沉重疼痛加肩中俞、肩外俞;颈部转动不利加申脉;腰骶部痛加昆仑。
2.1.2 针刺方法
取直径0.35 mm、长25~40 mm华佗牌毫针。患者坐位或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及针具常规消毒。天柱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后头部,有时可向前扩散至眼部;百劳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大杼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肋间放散;列缺针尖向肘部,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泻法。少提插多捻转,泻患侧补健侧,行针2 min。配穴均以得气后向病变部位传导为佳。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2.2 1 取穴
以颈椎夹脊穴、风池、列缺为主穴。配穴同治疗组。
2.2.2 针刺方法
针具及体位同治疗组。取病变椎体对应之颈椎夹脊穴,直刺0.5~0.8寸;风池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列缺针尖向肘部,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配穴、刺法和疗程同治疗组。
2组患者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及其它疗法。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①颈肩臂疼痛分级:颈椎病功能判定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0A)评分量表及视觉疼痛量表(VAS)和颈椎X线观察法,结合临床制定具体的标准。0级:无痛或疼痛消失;1级:轻微疼痛,间断或偶发;2级:轻度疼痛,持续性,不影响工作;3级:中度疼痛,持续性,可忍受,影响工作;4级:重度疼痛,难以忍受,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分别计0、1、2、3、4分。②对麻木、难受不适感、影响工作生活等症状按不同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并分别计0、1、2、3不同的分值。③颈部活动度: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每项0~2分。④体征:压顶实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和椎旁压痛实验,分阴性(0分)和阳性(2分)。⑤上肢运动感觉:上肢肌力、感觉,按正常(0分)和异常(2分)计分。⑥X线或CT评分:分正常(0分)、轻微改变(1分)和显著改变(2分)。分值高低与症状程度成正比。
3.2 观察方法
近期疗效观察: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详细记录以上6项指标及分值。远期疗效观察:治疗结束后90 d进行远期疗效跟踪随访,统计疗效。
3.3 疗效标准
以所有证候的分值变化计算出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作为判定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修定。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5%、&<90%;有效:改善率≥30%、&<75%;无效:改善率&<30%。
3.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全部统计过程在SPSS14.0中进行。
4 结果
观察结果显示,2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远期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5个项目总积分变化经组内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表4。 表2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下同)。表3 2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例(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5项证候总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引起病变的内因;外因是颈部肌肉和韧带维持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二者相互促进,加速了疾病的发展。其治疗措施目前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在颈椎病治疗中占极重要地位。针刺治疗常用颈夹脊穴。
从解剖学上看,神经根在穿出的过程中需经过椎间盘、侧隐窝、锥间孔等部位,然后在横突间继续外行,穿出横突尖进入斜角肌层,在横突尖前、后结节上,前、中斜角肌发出腱纤维后相互交叉下行,交织成网状结构,脊神经出横突间后即行走在此腱性网状结构中。正常情况下受到此网状结构的保护,一旦斜角肌发生炎性水肿、粘连挛缩,即可使该神经受到刺激、卡压,产生麻木、疼痛症状。而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到刚进入斜角肌时,既不分出神经纤维到上下位神经根,又没有接受上下节段的神经纤维。因此,在此段任何一处的神经纤维的组成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此段中的任何一个部位的卡压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基本相同的。
从组织结构来看,椎周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等)的损伤远较椎管内组织病变及骨质改变更早、更容易,当椎管内的组织病变加剧、骨质增生严重时,椎周软组织的损伤将更加严重,更易对相邻或相关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即横突部斜角肌损伤后的炎症刺激、粘连挛缩更易使脊神经根受压而产生症状。因此,脊神经根受到卡压,常会反应在体表,表现为痛点,或胀痛点,或硬,或呈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点。这种阳性反应点常出现在距后正中线超过0.5寸,如果拘泥于颈夹脊穴的0.5寸,则疗效欠佳。
“颈三针”是靳瑞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穴[2]。三穴分别距后正中线1.3、1、1.5寸,天柱位于第2颈椎棘突上缘旁;百劳为经外奇穴,约第5颈椎棘突下缘;大杼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界处,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八会穴之骨会穴,又为督脉之别络,手足少阳及足太阳的交会穴。《灵枢·海论》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冲脉的外行部分经气冲与足少阴交会,且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骨。故大杼是治疗骨性疾病之要穴。实践证明,针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3-4]。针刺“颈三针”时针尖可分探至2、5、6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锥小关节囊,深至颈神经根出口处,较颈夹脊穴更能使针刺作用于病变部位,可缓解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同时也调节局部体液代谢,在改善颈椎病动力失衡的基础上,纠正其静力失衡,起到调节阴阳、动静平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彭增福,靳 瑞.靳三针疗法[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31.
[3] 周建伟,胡玲香,李 宁,等.针刺推拿综合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4):227.
[4] 蒋振亚,李常度.杵针大椎八阵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