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001 日期:2025-08-1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穴位注射;保留灌肠;中医药疗法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以长期反复发作的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和痛经为主,部分患者可因本病并发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以及异位妊娠[1]。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及穴位注射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0年6月-2006年6月本院门诊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年龄20~5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1年;下腹痛70例,腰痛64例,白带增多58例;重度36例,中度20例,轻度14例。对照组34例,年龄21~4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下腹痛34例,腰痛31例,白带增多28例;重度16例,中度11例,轻度7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妇产科学》[3]证属湿热瘀阻型者,证见小腹胀痛或刺痛或隐痛,腰骶部酸痛,带下量多、色黄或有异味,月经不调,痛经,色紫有血块,舌质紫黯有瘀斑,苔黄或黄腻,脉弦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中药内服:丹参30 g,牡丹皮、赤芍各20 g,三棱、莪术各15 g,薏苡仁30 g,香附、延胡索各12 g,红藤、败酱草、泽泻、黄柏各15 g,甘草6 g。加减: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 g;腹胀甚者加川朴花12 g、小茴香6 g;白带较多者加苦参10 g、榆白皮15 g;盆腔积液者加土茯苓20 g;腰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各12 g;小腹冷痛加艾叶10 g、益母草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中药保留灌肠:金银花、野菊花、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连翘各20 g,三棱、莪术、延胡索各15 g,枯矾10 g。浓煎取汁100 mL,冷却至37 ℃左右,保留灌肠,每晚1次。③穴位注射:取归来、水道、三阴交、阿是穴为主穴,根据具体病变部位选用2~4个配穴,注射当归注射液(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060502)。用酒精消毒穴位后垂直刺入1~1.5 cm,得气后缓慢注入药液1 mL,出针干棉球压迫止血后,配合TDP(重庆市国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TDP-DZ-L-1-2)腹部照射30 min,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每日2次;0.5%甲硝唑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1.3.3 疗程与注意事项

  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热炽煿之品,禁房事,月经期治疗暂停,干净后恢复,注意外阴卫生,注意休息,停用其它对慢性盆腔炎有治疗作用的措施及药物。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妇科检查情况、B超检查结果及疗程结束后半年复发情况。

  1.5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完全消失,B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6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基本消失,压痛消失,B超提示包块缩小1/3以上,6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减轻,压痛消失,B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3~6个月内未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症状疗效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2.3 2组治疗前后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情况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妇科检查及B超变化情况比较[(略)]

  2.4 2组复发率比较
  
  3个疗程结束后,2组均随访6个月,以再次腰腹疼痛、低热视为复发。结果治疗组随访68例,5例复发,复发率为7.35%;对照组随访25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6.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有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的特点。现代医学认为,妇女盆腔炎性包块病理改变主要是炎性渗出、粘连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肿块,一般抗菌药物不易到达炎症部位。而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腹腔镜下粘连分解也是治疗方法的一种,但只有短期疗效,易引起进一步的粘连,故难以推广应用[4]。因此,探索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是临床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病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痛经”、“癥瘕”等范畴,其病机为湿热余邪未净,与血互结,瘀积胞宫,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受阻所致[5]。故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若病久,湿邪阻滞经脉,与寒互结,而成寒湿凝滞,则佐以温通祛湿,祛除体内寒湿瘀阻之邪,使经脉通畅;病程日久,常虚瘀夹杂,治疗中还要顾护正气,以助祛邪。内服方中丹参活血化瘀为君药;三棱、莪术破气逐瘀、消肿散结,赤芍、牡丹皮化瘀活血、止痛,红藤、败酱草、泽泻、黄柏清热利湿为臣;薏苡仁健脾利湿、消肿排脓,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散结、行气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渗出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松解粘连,促进炎症吸收、组织修复与再生。
  
  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迅捷有效的给药途径。以活血化瘀、清热祛腐为主。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又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包块吸收。由于直肠静脉直接与下腔静脉相连,有效成分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增加局部药物浓度,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配合穴位注射及TDP腹部照射,除发挥药物自身作用外,还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炎退肿,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使盆腔炎形成的炎性包块等逐步吸收消退。
  

参考文献


  [1] 董建春,王 波.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M].第4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 1993.251-254,276-280.

  [3] 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2.

  [4] Crombleholme WR,Ohm-Smith M,Robbie MO,et al.Ampicillin/suibactam versus metronidazole-gentamicin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pelvic infections[J].Am J Obstet Gynecol,1987,156(2):507-512.

  [5] 徐莲薇,张 琼,宋知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7):44-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