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明河 徐成山 吴亚宾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柳氮磺胺吡啶 理肠汤 溃疡灵 灌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属中医“泄泻”、“痢疾”、“便血”范畴。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药通过调整其免疫功能,可促进肠黏膜炎症及溃疡的修复,消除其临床症状。在临床中,笔者采用理肠汤口服配合溃疡灵灌肠治疗UC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选择
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符合2003年(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湿热瘀结型。102例UC患者为2003年12月-2006年9月在本院消化专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平均42岁;病程3~161个月,平均51个月。对照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39岁;病程4~160个月,平均46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治疗组予理肠汤口服。理肠汤组成:党参30 g,炒白术15 g,乌梅20 g,赤石脂20~30 g,椿根皮30 g,薏苡仁30 g,徐长卿20~30 g,田七10 g,蒲黄15 g,白及15 g,槐花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空腹服用。有乙状结肠、直肠糜烂或溃疡的患者予溃疡灵灌肠。溃疡灵组成:苦参30 g,田七10 g,白及15 g,儿茶15 g,青黛10 g,蒲黄15 g,槐花15 g,五倍子10 g。每日1剂,水煎1次,取汁100 mL,让患者排便后保留灌肠。病情较重者,再煎1次,取汁100 mL做第2次保留灌肠。
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福达帛药有限公司)口服,1 g/次,3次/d。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每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患者的相关症状、体征,做大便常规与细菌培养检查,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疗效标准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中的疗效评定标准。
4 结果
4.1 2组总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转贴于4.2 2组肠镜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肠镜疗效比较(略)
4.3 2组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主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腹泻90.21%、26.25%,腹痛88.65%、27.33%,黏液脓血便83.35%、43.05%。经χ2检验,2组各种症状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4.4 2组患者治疗前后IgM、IgG、IgA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的IgM一项和/或IgG、IgA多项水平升高,其升高者达78%,经治疗后明显降低,升高者仅占28%,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升高者占80%,经治疗后升高者仍达65%,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5 讨论
笔者认为,UC患者是以脾胃气虚为本,湿热蕴结大肠、瘀血阻遏肠络为标,由于脉络受损,气血凝滞,化腐成脓而痢下赤白。故脾胃气虚、湿热瘀结乃UC一个很常见的证型。在治疗上当以健脾益气治其本,兼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才能中其病机要害。笔者自拟理肠汤治疗UC,其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椿根皮、薏苡仁、徐长卿清热祛湿、解毒消肿;乌梅、赤石脂涩肠止泻;田七、蒲黄、白及、槐花活血化瘀、止血生肌。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活血生肌之功。对于有乙状结肠和/或直肠糜烂、溃疡者,加用溃疡灵灌肠治疗,方中以苦参、青黛清热解毒燥湿;田七、蒲黄、白及、儿茶、槐花、五倍子活血敛疮、止血生肌。通过灌肠的方法治疗,可以使药直达病所,故取得总有效率88.68%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