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桂英,高军大,赵俊霞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又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奇痒难忍,局部湿疹样变,病变区增厚或变薄,失去弹性,肤色变白,外阴多有萎缩。2000年5月-2007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中有关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诊断标准。临床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型、外阴硬化性苔癣型、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增生型(混合型)。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7例,随机分为2组。中西组51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型32例,外阴硬化性苔癣型12例,混合型7例;年龄15~73岁,平均(53.6±14.19)岁;病程0.5~9年,平均(3.47±1.97)年。西药组36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型23例,外阴硬化性苔癣型8例,混合型5例;年龄14~70岁,平均(48.95±12.14)岁;病程0.5~10年,平均(3.48±1.86)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中西组
采用中药熏洗坐浴与西药外用霜膏结合治疗。先中药熏洗坐浴,后外用霜膏。
2.1.1 熏洗方
补骨脂60 g,淫羊藿10 g,蛇床子20 g,当归20 g,丹参20 g,皂角刺15 g,虎杖12 g,射干10 g,黄柏10 g,透骨草15 g,苦参15 g,百部10 g,白矾10 g,龙骨20 g,苍术10 g,防风10 g,寻骨风15 g,荆芥12 g,野菊花15 g,艾叶15 g。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皲裂和溃疡加白及、大青叶、黄连。将熏洗方中药松松包于干净纱布中置于搪瓷盆内,加水浸泡30 min后煮沸15 min,趁热先熏,待药液降温后坐浴20 min。每日1剂,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治。经3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
2.1.2 外用霜膏
增生型用复方尿素霜和百斑霜(含雌激素制剂),或用紫草油涂擦并用红外线照射20 min;硬化苔藓型用1%~2%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维生素E霜,复方护肤霜(硅霜、鱼肝油、氯霉素、苯佐卡因);混合型则上述两种方法交替应用。每日涂擦患处2次,4周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治。经3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
2.2 西药组
单纯外用霜膏治疗,药物、方法与疗程同中西组。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皮肤黏膜弹性恢复,原白色病变区变成浅棕色,病理检查为正常皮肤和黏膜;显效:症状完全消失,皮肤及黏膜弹性恢复,病变区出现浅棕色“小岛”或正常皮肤向病变区呈锯齿样侵入;有效: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皮肤及黏膜变软,病变皮肤变成粉红色;无效:症状未消失,皮肤及黏膜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西药组比较,*P&<0.01。
4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多采用局部止痒、激素、中药或激光、波姆光、微波和超声,而手术行局部病灶切除往往会引起外阴瘢痕挛缩、变形,严重影响性心理和性生活,且手术后复发率高达50%[2]。早期文献认为,外阴营养不良具有恶性潜能,癌变率高达10%~15%;近年国内文献报道癌变率为0.7%,主要为增生型。合并久治不愈溃疡、萎缩的外阴又有部分转为增生型[3]。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均不够理想。中医认为,阴痒是肝经风热、脾蕴湿胜或血虚生风引起。如肾虚不能荣养阴器,风邪客于腠理又可引起阴痒阴疮。外阴局部皮肤发白变硬,中医认为是皮肤甲错,属于局部血瘀的表现。根据中医理论,精血不足、肾脾虚、肝旺、血瘀可能是外阴萎缩性病变的原因。补骨脂归脾肾经,加入淫羊藿补肾助阳;当归、丹参、虎杖养血、活血、化瘀;防风、荆芥、寻骨风、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皂角刺、蛇床子、苦参、黄柏、苍术、野菊花、艾叶清热利湿、解毒;白及敛疮生肌;大青叶、黄连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助阳、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清热利湿、敛疮生肌、祛旧生新、荣养肌肤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骨脂外用能促进皮肤色素新生,色素颗粒增多,组织结构得以恢复正常[4];黄柏、百部、苦参均可对抗致病皮肤真菌,同时后二者又有抗多种细菌及滴虫感染的功能;当归、丹参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组胺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起到消炎、利肿、抗过敏之功效。鱼肝油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D,能够营养皮肤,治疗皱裂,恢复局部组织弹性,抑制角化,扩张毛细血管等;丙酸睾丸酮能够调整机体性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作用。本临床观察发现,单用西药对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较明显,但容易复发,治愈率较低,且长期使用激素有皮肤癌变之嫌。中药熏洗坐浴联合西药外用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但鉴于病例较少,用药的疗程、时间、剂量均有待进一步的调整,疗效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乐 杰,谢 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1-255.
[2] 李成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疗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4):249.
[3] 傅兴生.外阴白色病变的诊断及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 12(3):142.
[4] 张 新.补骨脂外用治疗外阴营养不良[J].中医杂志,2002,4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