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镜下热极联合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完全型疣状胃炎5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930 日期:2025-08-12 来源:论文网

     作者:黄河,黄福斌,徐兆山,张侃,张桂才,仇玕

【关键词】 疣状胃炎;热极治疗;健脾和胃法;内镜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特殊类型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其完全型(成熟型)胃黏膜隆起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内镜下形态特征为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样凹陷小而深,或脐样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一般药物治疗虽可使糜烂面愈合,但隆起的组织增生常持续存在,不易消失。近年来,笔者使用内镜下热极联合健脾和胃中药治疗本病50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8例均为盐城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经胃镜检查与活检确诊为完全型疣状胃炎:①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嗳气、恶心、纳呆、厌食、大便或干或溏,舌淡或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细等中虚气滞、脾胃不和证;②胃黏膜隆起性病变≥3个月不消失;③无溃疡病、Ⅱa早期胃癌、息肉及迷走胰腺;④无上消化道手术史;⑤无其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及精神病;⑥知情同意,愿意合作,配合诊断治疗。

  1.2 一般情况

  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21~80岁,平均(41.4±12.4)岁;病程3~24个月,平均(6.6±4.5)月;病灶数2~22个,平均(8.50±4.56)个;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21例,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24例。对照组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24~76岁,平均(39.5±10.9)岁;病程3~30个月,平均(6.5±4.9)月;病灶数2~25个,平均(7.31±5.42)个;伴HP感染24例,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20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术前禁食8 h以上,采用电子胃镜和HP-A100型内镜热极治疗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在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胃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 ℃,使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胃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使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焦痂形成为止。术后禁食2 h后进软食,并给予健脾和胃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4周。基本方药: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白及、丹参、厚朴各10 g,黄芪15 g,牡蛎20 g,黄连、莪术、甘草各5 g。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10 g、瓦楞子15 g;胀满明显者加枳壳10 g、莱菔子15 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各10 g;大便偏干者加火麻仁、生大黄各10 g;大便稀溏者加炒苍术、炒薏苡仁各10 g。

  1.3.2 对照组

  奥美拉唑肠溶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80267,批号060201)20 mg,每日2次;胶体果胶铋胶囊(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0003416,批号060201)100 mg,每日4次,4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①观察治疗前后胃痛、胀满、嘈杂、厌食、嗳气变化。评分标准:无症状者为0分;偶有症状或每天出现症状1~2次,症状轻微者为1分;每天出现症状3~5次,症状较重,但尚能忍受者为2分;每天出现症状6次以上,症状严重,难以忍受者为3分。②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胃镜复查,计算内镜下治疗前后疣状结节的数目。③客观地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标准

  1.5.1 单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该症状消失或减轻≥2分者;有效:虽有症状,但该症状减轻1分者;无效:该症状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者。

  1.5.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乳头状或痘疹样隆起消失;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2/3,胃镜下乳头状或痘疹样隆起低平,脐样凹陷及凹陷处糜烂消失,病灶数消失≥50%;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1/3、但&<2/3,胃镜下乳头状或痘疹样隆起依然,脐样凹陷处糜烂好转,病灶数消失&<50%;无效: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1/3或停药后即复发,胃镜下观察病灶无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总体疗效对比

  (见表1)表1 2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例(略)]注:组间临床痊愈率比较,χ2=31.68,P&<0.0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Fisher’s Exact Test),P&>0.05。

  2.2 治疗前后2组疣状病灶数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疣状病灶数改变对比(略)注:组间疣状病灶消失率比较,χ2=225.34;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5例患者在胃镜热极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疼痛、恶心、烧灼感,但均能忍受,未有穿孔、出血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VG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了,亦无特殊治疗方法,尤其是完全型VG,尚无有效药物治疗[1]。本病多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笔者认为,多因机体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日久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血运不畅,痰瘀湿热互结中焦而发病。证属本虚标实,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而以邪实为主。因此,我们采用内镜下热极治疗结合口服健脾和胃中药作为本病治疗方法。实践表明,热极治疗温度240 ℃能较快热凝,又能使有效破坏限于黏膜层,可以迅速消除疣状病灶,达到祛除邪实的目的;健脾和胃方能培本补虚,改善胃内环境,促进糜烂面愈合和炎症的吸收,消除胃部不适症状以及因热极治疗引起的疼痛。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化湿;黄连、白及清热护膜生肌;厚朴、莪术、丹参、牡蛎理气活血消疣;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培本祛实之功。
  
  本组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完全型VG内镜下热极联合健脾和胃中药,在痊愈率、疣状病灶消失率等方面均优于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轻微。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王小众,张介眉.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4-3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