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急腹痛;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门诊尤其是消化内科门诊以急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诉的首诊老年患者中,除了应考虑常见的腹腔内病因外,尚应警惕不常见的腹腔外原因。现将1998-2005年在本院门诊首诊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急性上腹疼痛的25例老年患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2例,年龄73~94岁,平均79.5岁,病程5~10 d左右。
1.2 临床表现
25例患者主诉均为上腹部或脐周以上、单季肋区或双季肋区剧烈疼痛,发作性的且与体位改变相关,常以卧位、翻身、坐起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重,疼痛范围广,部位不定,但疼痛尚能忍受,且常伴有焦躁不安、睡眠欠佳、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畅、便秘等症,其中3例患者主诉睡眠中常因变换体位而被疼醒。就诊前大部分患者都按胃肠病服药、输液对症,治疗效不佳,不伴有发烧、头痛、头晕、心悸、胸痛、恶心、呕吐、腹泻与尿黄等症状。查体:体温、血压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血斑,心肺无特殊发现,腹部软,肝脾未及,但多伴有腹壁皮肤痛觉过敏,触摸皮肤即感觉疼痛,脊椎检查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四肢活动自如。
1.3 发病诱因
其中2例男性有挑水弯腰用力病史,12例女性有滑倒后臀部着地史,当时均能自行爬起,正常行走,其余11例诱因诉说不清。
1.4 辅助检查
心电图、胸腹透视无异常,腹部B超肝胆胰脾均正常。胸腰椎摄片提示:单纯性压缩性骨折14例,多发性压缩性骨折11例,其中T11 14例、T12 8例、T10 6例、L1 5例、T9 2例、T3~8各1例。全部病例伴有椎体明显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退行性变。
2 治疗方法
门诊诊断明确、骨科会诊后,无需行手术治疗,全部经内科保守治疗。方法:①卧硬板床休息1个月。②口服芬必得、戴芬等非甾体类止痛药。③口服钙剂。④口服自拟中药活血舒筋汤:当归15 g,丹参30 g,乳香10 g,没药10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川断15 g,杜仲10 g,牛膝10 g,白芍15 g,白术15 g,桑寄生15 g。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腰腹痛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腹痛症状消失,胸腰椎压痛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好转:腹痛症状消失,胸腰椎仍有压痛,活动时仍有不适;无效:经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半个月,治愈5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65%。无效1例乃因年龄较大,且为多发性骨折并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
4 讨论
本组病例大部分为老年女性,在轻微的重力外伤后即发生胸腰椎骨折。究其原因:①人到老年后骨质脱钙,逐渐疏松;②椎间盘老化,失去弹性,丧失了应有缓冲压力的作用;③人到老年后,腿脚不灵活,椎体的防卫能力差,一旦遭受损伤,应激反应保护能力不强,若臀部着地,极易造成胸腰椎骨折。胸腰椎神经通过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由于椎间孔的毗邻关系,且脊神经前方是椎间盘和锥体,当脊椎骨折时,常可累及脊神经根,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本组病例骨折范围恰与临床出现的胸腹部疼痛部位相吻合。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造成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损伤力往往不是很重甚至很轻微,如弯腰拎东西,所以,有些骨折的老年病人诉说不清自己有受伤的病史。对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女性,诉说上腹部疼痛,伴腹胀、便秘,应详细询问病史,疼痛是否与改变体位有关,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上首先以卧硬板床及止痛等对症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药治疗,舒筋活血通络。腰为肾之府,因此,腰痛多从肾入手。
该类疾病患者多年高体弱,常有肾脏精血亏损,无以濡养经脉,且会有跌仆挫伤,损伤腰肌、脊柱、经脉,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络脉阻塞不通,发生腰腹痛。给以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乳香、赤芍、延胡索、没药行气祛瘀止痛,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白芍补肾舒筋,白术健脾益气。笔者临证认为,借鉴之处在于避免该病的误诊,以及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