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萎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901 日期:2025-08-11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建珍,何庆勇,张誉清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萎安汤;胃复春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2004-2006年,笔者采用自拟益胃萎安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6例,均为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33~59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5年;伴肠上皮化生27例,伴异型增生21例,伴幽门螺杆菌(HP)阳性23例。对照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1~68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2年;伴肠上皮化生25例,伴异型增生18例,伴HP阳性19例。2组一般情况和治疗前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严重疾病者除外。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益胃萎安汤加减。基本方:蒲公英25 g,柴胡、川芎、香附各9 g,赤白芍各15 g,党参12 g,茯苓12 g,白术9 g,当归12 g,牡丹皮9 g,丹参9 g,枳壳9 g,神曲20 g,麦芽10 g,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各30 g,炙甘草5 g。加减:嗳气去党参,加旋覆花;泛酸嘈杂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口干、便秘、舌红属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倦怠乏力、面色少华、便溏属脾虚者加黄芪;口苦、苔腻属脾胃湿热去党参、川芎、白术,减白芍药量,加茵陈、连翘;上腹疼痛固定,反复发作,舌黯或紫属胃络瘀阻者加延胡索、路路通;夜寐不安加夜交藤、酸枣仁。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1 h后温服,定期随访。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每日3次,每次3片,定期随访。2组均门诊随访观察6个月。

  1.4 观察项目

  ①临床症状:胃脘胀痛、疼痛,嗳气反酸,饮食减少,胃中嘈杂及舌象、脉象等;②胃镜与病理学检查;③HP检测。

  1.5 疗效标准
  
  临床及病理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总体疗效比较用“行无序、列有序的单向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5)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疗效比较(略)表3 2组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疗效比较(略)表4 2组患者胃黏膜异型增生疗效比较(略)表5 2组患者胃黏膜HP检测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临床表现特点不同,分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在治法上,笔者以解热凉血、和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化积为主要治法。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发现用益胃萎安汤加减组的总体临床疗效(83.3%)明显优于胃复春对照组(73.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改善方面,益胃萎安汤加减组亦明显优于胃复春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HP方面,益胃萎安汤加减组(43.5%)亦明显优于胃复春对照组(26.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益胃萎安汤中主药蒲公英入肝入胃,为解热凉血之要药,《本草新编》记载:“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柴胡、川芎、芍药、香附疏肝解郁;加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牡丹皮、白芍、丹参养血和血化瘀;配以神曲、麦芽、枳壳调理脾胃助消化。药理研究显示,黄芩、黄连有较强抗HP作用;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解热凉血、和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化积以及抗HP、抗癌作用,因而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太原:2002.436-43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4-12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