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眩晕症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对符合中医头晕诊断标准者,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医表征和证型做频数和百分比统计。结果 除眩晕(头晕)症状外,出现率较高的症状有心烦易怒、口干口渴、耳鸣、记忆减退、怕冷、恶心呕吐等。出现证型共26种,比例较高的有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浊中阻、脾气虚证、肝气郁滞等。结论 本组眩晕证候特点与传统中医“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认识基本一致,如何更准确阐明眩晕症证候规律,有待辨证的客观化和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眩晕症;中医证候;辨证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of vertigo. Method Patients of vertigo need to fill a form about the symptoms of TCM, and then analyze the frequence and percentage of the symptoms and the syndromes with SPSS software. Result Except vertigo or dizziness, the common accompanied symptoms were distractedness, feeling thirsty, tinnitus, poor memory, afraid of cold and vomiting, etc. There were 26 syndromes, and the top 5 of which are yin-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wind stirring, phlegm blocking, qi-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blocking qi of liver.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of these patients of vertigo were same as the theory of TCM. The better way to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of vertigo still need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vertigo;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眩晕症属中医学“眩运”或“眩冒”范畴,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谓“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病因比较复杂,现代医学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眩晕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辨证方面存在个人经验多、辨证标准不一、分型多且缺乏临床系统调查依据等问题,使得眩晕症的中医辨证难以掌握。本研究在临床调查的基础上,对神经内科常见眩晕症所涉及的中医症状、证型的分布特征给予探讨,为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4年11月-2006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152例患者。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证型的诊断参考《中医诊断学》[2]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眩晕的证候分类,删除与其它证候相似或不具有特殊性的表征,以及无法操作和确定的表征,拟定辨证要素。
1.2.3 中医证候调查表的确定
通过有关眩晕的古代中医文献调研与现代治疗眩晕的文献研究,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眩晕和常见的伴随症状、表征组成中医证候调查表,共涉及症状56项,精神、声音、体态、面色和舌象、脉象等12项表征。
1.2.4 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5岁;②符合中医眩晕的诊断。
1.2.5 病例排除标准
①有意识障碍、失语、痴呆等不能配合临床调查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者。
1.3 统计学方法
眩晕症的中医表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候调查表对各个表征做百分比统计。眩晕症的辨证分型按照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分别计算各证型的人数和百分比。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2例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2,年龄19~84岁,高发年龄段为41~80岁,累计患病人数在全部患者中占84.2%,其中老年组(60岁以上)患者又较中年组(41~60岁)为多。
2.2 发作特点
头晕性质以头昏(dizziness)最多见,其次为眩晕(vertigo),二者合计出现86.9%,是两种最常见的头晕类型,头重脚轻,走路不平衡,眼前发黑,几乎失去知觉等发作形式出现比例较低;绝大多数患者(93.4%)发作前无先兆;急性发病的比例略高于慢性起病;非发作性、持续存在的头晕患者比例最高,接近40%;一半患者头晕发作与体位无明显关系,最常引起头晕发作的体位变化是起床和卧床过程中(21.1%),其次为某种固定的特殊体位(如左耳向下或右耳向下)和蹲坐站起后(各13.2%);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恶心和/或呕吐(38.2%),其次为心慌(27%)、平衡障碍(22.4%)、出汗(15.1%)。
2.3 中医症状分析
除眩晕(头晕)症状外,其它出现率较高(20%以上)的症状有心烦易怒、口干口渴、耳鸣、记忆减退、怕冷、恶心呕吐、走路不稳、易疲倦、头疼、做梦、易醒、入睡困难、听力减退、便秘、脖子僵硬、怕热、胸闷、气短、睡眠减少、心慌等。其中耳鸣、恶心呕吐是前庭性眩晕的特征性伴随症状,具有鉴别眩晕类型的意义;其它症状与中医证候属性和病变部位有关,其中热证、痰证和气虚证在证型分布中所占比例较高,并与心、脾、肝、肾密切相关。见表1。表1 152例眩晕症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略)
2.4 舌象
舌体适中、舌质正常、津液正常者占多数,分别为65.8%、80.2%、72.4%。对于舌色和舌苔,按照五版《中医诊断学》对正常舌象的定义应为舌淡红和苔薄白,淡红舌的出现率为37.5%,薄白苔组合出现的频率为46.7%(71/152),则正常舌色和舌苔的出现率最高,舌鲜红、黄苔和厚腻苔的出现率也较高。见表2。表2 152例眩晕症患者舌象分布情况(略)
2.5 脉象
平脉较为少见,其它单一脉象有4种,总计出现率39.5%,弦脉是出现最多的单一脉象。复合脉象出现率共计58.5%,其中两种脉象的组合有12种,3种脉象组合为3种,在复合脉象中沉细脉的组合最多见,为23%,细脉、沉脉、弦脉在复合脉象中出现率列前3位,分别为42.7%、33.5%和21.7%。见表3。表3 152例眩晕症患者脉象分布情况(略)
2.6 中医证型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学》标准,对上述中医表征进行辨证分析。脏腑辨证:涉及心(57.9%)、脾(47.4%)、肝(39.5%)、肾(31.6%)常见,属胆病(11.8%)者较少。八纲辨证:以热证(46.7%)和寒热夹杂(38.8%)、虚实兼夹(44.7%)者多见。气血津液辨证:气滞(55.3%)、痰证(46.1%)和气虚证(37.5%)较常见。
证型分布:本组病例共出现证型26种,单一证型43例,复合证型109例,二者之比约为1∶2.5,复合证型中2种证型组合为78例,3种证型组合27例,4种证型并存为4例,出现比例较高的证型有肝肾阴虚(42.1%)、风阳上扰(37.5%)、痰浊中阻(31.6%)、脾气虚证(11.2%)、肝气郁滞(9.9%)、气血两虚(7.9%)、肝郁脾虚(7.2%)、心脾两虚(5.9%)、心气虚证(5.9%)、血瘀证(5.9%)。
3 讨论
关于眩晕,历代医籍已有较为完整的病因、病机论述,如“无痰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等。近10年的中医文献所报道的眩晕证候分型多,辨证标准不一,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眩晕症的系统临床调查依据(有关内容另文发表)。本课题针对各种表现形式的眩晕患者,制定了具有较大涵盖面的中医证候调查表,以期对眩晕症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3.1 中医表征
调查显示,除眩晕(头晕)外,出现率超过50%的伴随症状只有心烦易怒;出现率为40%~50%的症状有口干口渴、耳鸣、记忆减退、怕冷;出现率为30%~40%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走路不稳、易疲倦、头疼;出现率为20%~30%的有做梦、易醒、入睡困难、听力减退、便秘、脖子僵硬、怕热、胸闷、气短、睡眠减少、心慌。心烦易怒、睡眠障碍、胸闷气短等症状出现比例较高,提示神经症是眩晕的常见合并症。
舌象以淡红舌(37.5%)、薄白苔(46.7%)出现比例最高,80%眩晕患者的舌质正常,鲜红舌、黄苔、厚苔、舌质嫩、腻苔等舌象出现率也较高。脉象共有19种,单一脉象4种,2种脉象组合有12种,3种组合为3种,弦脉、细脉、沉脉和此三者的组合脉象比例较高。正常舌象的比例最高,脉象集中于弦、细、沉等几种,舌象脉象对眩晕无诊断意义,对证候的鉴别意义也有待深入认识。
3.2 中医证候
本组病例脏腑辨证涉及多脏者比例较高,尤以心、脾、肝、肾者常见,属胆病者较少;八纲辨证以热证和寒热夹杂、虚实兼夹者多见;气血津液辨证中以气滞、痰证和气虚证较常见。在全部26种证型中,单一证型43例(28.3%),复合证型109例(71.7%),各证型中以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浊中阻、脾气虚证出现比例较高。以上证侯特点与传统中医“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认识基本一致,在临证中应予以注意。
3.3 辨证方法探讨
本调查结果显示,出现率最高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属正常舌象,但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存在;脉象统计结果,滑脉(弦滑+细滑)的累计出现频率为5.9%,而痰浊证在本组患者中高达31.6%。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医生对舌象的肉眼判断存在差异,自古对脉象的判别就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说法,主观区分脉象难度较大,而弦脉、沉脉和细脉相对易于区分,出现率较高,这样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舌脉在眩晕辨证中的意义。
古代中医文献强调症状在证候判断中的作用,如“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头目眩运,眼前黑暗,如坐舟车兀兀欲吐者,痰也”(《古今医统》);或症、脉结合,而鲜见有舌、脉、症合参者,如《医学准绳六要》提出“夏月头眩,偶冒暑劳形,脉虚细烦闷,口渴,属伤暑”,“脉弦实有力,口烦渴,壮盛之人,属实痰实火,或过饮恣口所致”。近代的辨证方法更加强调四诊合参,其中望诊和切诊的内容主要是舌象和脉象,如《中医内科学》[4]对肝阳上亢眩晕的描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但临床实际中经常出现症状与舌脉不相符甚至属性相反的情况,因此,需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症、舌、脉加以取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造成辨证标准的不统一且缺乏客观依据。而古代中医注重症状施药的方法简洁明了,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深思。
总之,眩晕症辨证方法的规范化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只是对眩晕症证候的初步探讨,欲更准确阐明眩晕症证候规律,有待辨证的客观化和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4-27.
[2] 杨维益.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73-12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23.
[4]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