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穴位封闭;针刺疗法;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属中医“肩凝”、“冻结肩”、“漏肩风”范畴,是以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封闭结合针灸、理疗综合治疗该病7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50例肩周炎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男285例,女465例;年龄25~78岁,平均53岁,其中25~35岁者113例,&>35~45岁者为135例,&>45~55岁者243例,&>55~65岁者为188例,&>65~78岁者为71例;病程最短7 d,最长3年,平均1.5年,其中患病小于1年者446例,1~2年者124例,大于2年者180例;首次发病519例,第2次发病231例。
临床表现:①肩部疼痛,尤以夜间更为明显,常被痛醒,但无肿胀;②肩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做脱衣、叉腰、梳头等动作;③重度患者肩臂肌肉萎缩,肩关节周围发生粘连。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封闭
令患者做患肢外展、旋内、旋后等不同姿势,反复详细寻找痛点。选择其中压痛最明显的1~3个点进行封闭。痛点皮肤常规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25%利多卡因3 mL、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强的松龙注射剂1 mL的混合液,快速刺入痛点15~40 mm,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快速注入,每个痛点注入1~2 mL药物,起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每1个疗程内注射2次。
2.2 针刺疗法
取穴: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外关、合谷。沿手阳明大肠经放射痛者配手三里、尺泽、列缺;沿手少阳三焦经放射痛者配外关、消泺;沿手太阳小肠经放射痛者配肩贞、臑俞。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0.30 mm×40 mm毫针快速刺入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直至针刺部位出现酸胀感后留针20 min,中间行针1次。同时,每次选用1对穴位连接,上海华宜医用仪器厂G6805-1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局部有麻胀感或肌肉产生微小颤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度,局部再用TDP照射。10次为1个疗程。第1疗程每日针刺,第2疗程始隔日针刺1次,针刺后嘱患者进行肢体按摩数分钟。每位患者视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分别施用1~3个疗程,疗程间隔3 d。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1]
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肩部酸重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有效: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3.2 结果
经治疗1~3个疗程后,痊愈520例,占69.33%;显效138例,占18.40%;有效82例,占10.94%;无效10例,占1.33%。病程小于1年、1~2年、大于2年的痊愈率分别为84.98%、68.55%、31.11%,表明病程越短则痊愈率越高。无效的10例多为病程长且经治疗1个疗程无效而放弃治疗者。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已婚,农民,于2006年7月20日初诊。两个月前因劳累受凉而引起右肩关节酸痛,痛引项背,夜间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曾服西药芬必得及中药活血止痛之品治疗,效果不佳。近日因天气变化而加重,穿衣、脱衣困难。刻诊:右肩关节酸重疼痛,痛引项背,每遇劳累、天气变化及夜间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予上法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3次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3次而告愈。后因他病来诊,自诉未发。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多由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或跌打损伤,瘀血凝滞肩部,经脉拘急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肩周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炎症、渗出代谢障碍、晚期纤维粘连等原因所致。所以,该病是以肩部软组织炎症、循环障碍引起的肩痛及肩部活动障碍为主,其病机的关键为经脉痹阻,即“不通则痛”。
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西医多采用封闭疗法,所使用的强的松龙注射剂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但肌注后机体吸收缓慢,部分患者封闭后会出现剧烈疼痛,短则持续数小时,长则持续3 d。鉴于此,笔者在封闭治疗后采用TDP局部照射可加快药物吸收,成功地解决了封闭后的剧烈疼痛问题。
中医治疗肩周炎多采用针灸疗法。单纯针刺治疗,患者需连续治疗10 d以上方可取得疗效,很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治疗。笔者根据针刺麻醉的原理将封闭疗法和针灸疗法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先针灸后注射的顺序。采用先注射后针灸,可以更有利发挥穴位对药物的整合作用,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且该方法有治疗次数少、痛苦小、疗效好的优点。此法亦适用于网球肘、梨状肌综合征、软骨炎等各种相类似的疼痛疾病。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