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斐,连凤梅,万素君,吕静
【关键词】 捏脊疗法;小儿厌食症;证型
笔者采用捏脊疗法治疗不同证型的小儿厌食症148例,观察其对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1.2 一般资料
148例均为2004-2006年本院儿科门诊病例。按照辨证不同,分为4组。①脾胃气虚组58例,其中捏脊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为26个月,疗前食量积分为5.73±1.14(x±s,下同);药物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为22个月,疗前食量积分为5.93±1.15。②肝旺脾虚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7岁,平均病程为26个月,疗前食量积分为5.27±1.11。③脾胃阴虚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病程25个月,疗前食量积分5.27±1.11。④脾胃不和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5岁,平均病程为12个月,疗前食量积分为5.20±0.99。4组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捏脊疗法
每日1次,连续7 d。操作手法[3]: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紧,施术时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此为一遍,如此循环,捏拿8遍,从第6遍开始采用重提的手法,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捏拿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揉、按同时并作的手法,对大肠俞、脾俞、胃俞揉按数次。
2.2 药物治疗
口服小儿化食消积口服液(院内制剂,批号07043019), 10 mL/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7 d。
除脾胃气虚药物组采用药物治疗外,其他各组患者均采用捏脊疗法。治疗期间各组均不采用其它药物治疗。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3.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脾胃气虚证中捏脊组与药物组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捏脊疗法治疗不同证型厌食症临床疗效比较略)表3 不同证型厌食症患儿单项症状改善积分比较略)
表1所示:捏脊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7%,2组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P=0.014,疗效差异显著,捏脊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辨证为脾胃气虚证的厌食症患儿选用捏脊疗法比口服药物疗效更好。
表2所示,不同证型厌食症采用捏脊治疗,疗效没有明显区别(P=0.103),说明捏脊疗法对中医辨证的以上4型都适用,所以临床选择病例不必拘泥于某一证型。
表3所示:4种不同证型疗前疗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其中“**”表示P&<0.01,差异极显著,说明捏脊疗法对于改善小儿厌食症各种证型中相关症状疗效明显。
此外,本观察结果显示,各组食量积分从第3天开始逐渐降低,进食逐渐增加。
4 讨论
捏脊疗法是中医学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治疗小儿疳积、厌食症等疾病的有效方法。因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定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本观察结果显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对脾胃气虚、肝旺脾虚、脾胃阴虚、脾胃不和等不同证型的厌食症患儿均有效。通过捏督脉及膀胱经,疏通其气血而发挥健脾气、疏肝气、养阴津、运脾胃等多种功效。
在捏脊疗法的操作中,我们尽量采用相同的手法、刺激量、作用次数、疗程,但仍然看到一些无效的病例。本观察结果显示,证型不同不是产生疗效差异的原因,产生疗效差异的原因应该从其它方面考虑,如患儿年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捏脊时哭闹的程度、患儿的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否有一些其它合并症没有被发现等。此外,还应该考虑经络腧穴的影响,由于不同的证候其经络腧穴的临床效应不同,且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对相同的穴位刺激可以达到不同的功效,这与针灸辨证取穴的理论也是相符合的;捏脊疗法的推、捏、捻、放手法相同,但是在重提、揉按手法是可以有针对性的,因此在捏脊操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发挥作用的腧穴重提、揉按,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8-26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