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现代分析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358 日期:2025-08-0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地榆;综述

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Bert.) Yü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其性微寒、苦、涩、酸,归肝、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用于便血、痔血、水火烫伤等症。笔者主要对地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等进行了现代文献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地榆提供借鉴。

  1 化学成分研究
  
  地榆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茎叶含槲皮素、山柰素的苷、熊果酸、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苷、矢车双菊苷;根含鞣质(17%)和三萜皂苷(2.4%~4.0%),此外,还有黄酮、蒽醌、甾体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因地榆药用部位为根,所以主要对《中国药典》规定品种的根部化学成分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研究。

  1.1 皂苷及其苷元
  
  1971年,Itiro y等[2]首次从地榆中分离出地榆皂苷Ⅰ(3β-o-阿拉伯糖基-19α-羟基-乌索-12烯-28-β-D-葡萄糖基酯)、地榆皂苷Ⅱ(3β-O-阿拉伯糖基-19α-羟基-乌索-12烯- 28羧酸)和B、E;此后,秦氏等[3]从地榆中分离出Sauvissimoside R1、Polemic acid-28-O-β-D-葡萄吡喃糖苷;姜氏等[4]分离出Pomolic acid 、Suavissimoside F1(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3,28-三羧酸-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曹氏等[5]分离出地榆苷Ⅰ、Ⅱ,3β-O-阿拉伯糖基- 乌苏-12,19-二烯-28-O-葡萄糖基酯;另外,《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中记载地榆还含有坡模酮酸[6]。

  1.2 鞣质等酚酸性化合物
  
  1984年,Tanaka T等[7]从地榆中分离出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Ⅰ、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Ⅱ、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3,6-O三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甲苷和3,4,6-O三没食子酰-β- D-吡喃葡萄糖甲苷;1985年,Tanaka T等[8]又分离出1,2,3,4,6-O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酰儿茶素、没食子酰葡萄糖、丙氰定、4,6-六氢二苯-D-葡萄糖、地榆素H-6、H-11;此后,曹氏等[5]从地榆中分离出没食子酸;秦氏等[3]分离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程氏等[9]分离出阿魏酸;还有文献报道从地榆中发现矢车菊苷和花色素苷[10]。

  1.3 黄酮及其苷类
  
  程氏等[9]从地榆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出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和山柰素-3,7-二鼠李糖苷;秦氏等[3]分离出(+)-儿茶素。

  1.4 甾体及其苷类

  姜氏等[4]从地榆中分离出β-谷甾醇,其后程氏等[9]也分离出β-谷甾醇;曹氏等[5]分离出β-胡萝卜苷。

  1.5 其他
  
  王氏等[11]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出地榆中含有锌、钙、铁、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并发现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认为这可能与地榆的止血作用有关。

  2 炮制学研究

  2.1 炮制工艺、质量研究
  
  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只收录了地榆与地榆炭两种饮片,且地榆炭标准只规定为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无明确温度、时间等要求。通过正交试验,丁氏等[12]选择温度、时间、炮制方法3个因素,以止血作用为指标对地榆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在250 ℃下炒制7.5 min,得外表黑褐色、内部棕黄色的工艺为最佳,且鞣质含量明显升高,止血、抑菌作用明显。徐氏等[13]也采用正交试验,选取温度、时间、炮制方法、饮片厚度4个因素,以鞣质含量为指标优选地榆炭炮制工艺,结果表明2~3 mm厚的饮片在255~260 ℃炒制9 min得炭最佳。田氏等[14]对地榆在不同方法及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的炮制品收得率、煎出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烘烤品最高,砂炒品次之,清炒品最低;在200 ℃时,炮制时间清炒以8 min、砂炒以5 min为宜,认为地榆炭入药以烘制品为佳。因此,确定地榆最佳炮制工艺是控制地榆炭质量的最关键、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此外,地榆炮制方法尚有醋制、酒制、盐制等,但因《中国药典》并未收载且都无定论,在此未做研究。

  2.2 炮制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化合物,沉淀在黏膜表面,从而起到止血、保护黏膜等多种作用。南氏等[15]在地榆炮制中以鞣质含量、止血时间、凝血时间为指标,对地榆生品、炒炭品及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的烘制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榆制炭后鞣质含量降低,且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余氏等[16]测得生地榆鞣质含量为8.07%,地榆炭为2.68%。龚氏等[17]研究指出,地榆炒炭后其鞣质含量由生品的5.95%升至12.38%。贾氏等[18]又以烘法制备地榆炭,通过测定其鞣质及可溶性钙的含量,认为地榆烘品鞣质含量在150 ℃达最高,而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可溶性钙离子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建议制炭时应介于炒炭和炒焦之间。炮制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炮制前后地榆中鞣质含量的不同,因此发现炮制程度对鞣质等成分的影响,从而确定统一的炮制工艺仍值得深入研究。

  2.3 炮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通过ICP法检测地榆煎煮液中的33种微量元素发现,炒炭后锂、铝、砷、汞、铍、硅、钛、铅、溴、碘、钠、铬、锶、钡、镁、钾、锰、钼含量升高,而钙、铁、钴、硒、锑、氟、磷、钒、镍、铋、氯、铜、锌含量降低,镉和钨不变[19];也有研究与此结果不同,认为炒炭后33种微量元素中铁、镍、磷、铜、锌含量升高,而砷、汞、铍、铅含量降低[16];还有文献报道炒炭后钙含量明显升高而不是降低[15,20]。

  2.4 炮制原理研究
  
  通过组织结构及薄层层析等试验证明,地榆炒炭后药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炒炭后,地榆组织结构中草酸钙簇晶和方晶的体积减小、数量减少,显示了部分不溶于水的草酸钙晶体在高温下释放出促使血液凝固的可溶性钙离子;淀粉、导管、韧皮纤维和木栓细胞部分炭化,说明炒炭后产生了一定量的碳素,有吸附、收敛作用,有利于止血,这与传统理论“炒黑止血”相符。薄层层析表明,炒炭后地榆中成分发生变化,反映在薄层色谱(TLC)上,生品与炭品斑点不完全相同且相同成分含量也有变化。

  3 质量控制研究

  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地榆的鉴别采用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的TLC法,且限定鞣质含量不少于10.0%。而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HPLC法对地榆属的4个品种(地榆、长叶地榆、白花地榆、粉花地榆)及其混淆品(翻白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法可提供清晰的指纹谱:各种地榆在600 bp均有条带;地榆在400、1 900 bp有条带;长叶地榆无400 bp条带,粉花地榆无1 900 bp条带,其他条带相同;翻白叶无大于800 bp,白花地榆无大于700 bp条带。HPLC法采用黄酮类化合物为条件的指纹图谱能明显反映出种属差异,可用于鉴定品种的真伪;而以皂苷类化合物为条件的指纹图谱则很难看出种属差别,但可以地榆皂苷Ⅰ为指标性成分用于地榆药材的鉴定[20]。为了控制地榆的内在质量,沙氏等[21]采用HPLC法测定地榆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张氏等[22]采用HPLC法测定了地榆中游离及水解的没食子酸的含量,通过加样回收率结果看,方法准确可靠。鉴于HPLC法的快速发展和优势,用其测定地榆和地榆炭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仅能快速准确地对地榆饮片质量进行监控,还可以快速反映出地榆炮制前后相关化学成分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地榆的炮制标准。

  4 药理作用研究

  4.1 止血作用
  
  党氏等[23]测定了地榆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榆组的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比空白组明显增大,从而得知地榆使血液中红细胞百分含量增多造成集轴现象中外周血浆层厚度减少,使全血浓度增高,血流速度趋缓,利于血小板抗凝血功能的发挥。南氏[15]给小鼠灌服生地榆煎剂10 g/kg,明显缩短了出、凝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但发现制炭后上述作用消失,认为与炒炭后鞣质减少有关。而贾氏[18]通过烘法制备地榆炭,按0.03 mL/g给小鼠灌胃50%水煎液,测定出血、凝血时间,认为烘品能明显缩短小鼠出血、凝血时间,推测可能与钙离子对血液的促凝作用有关;通过比浊法测定其对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认为地榆煎液既能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促聚,本身又能直接促聚。王氏等[24]对5个产地的地榆、地榆炭饮片的鞣质含量、水浸出物,以及小鼠凝血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地榆炒炭存性程度越低,水浸出物含量、鞣质含量越低,止血作用越弱。郭氏等[25]研究了地榆炒炭前后的止血作用,发现地榆炭的止血作用优于生地榆,认为是由于炒炭后鞣质含量和与止血作用密切相关的钙离子含量的大幅度增加所致。徐氏等[26]对加味地榆散进行了药效学研究,发现加味地榆散对动物内脏创面出血有止血作用,对动物创面出血量有显著减少作用,对动物血小板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有升高作用,对动物凝血纤维蛋白丝的出现时间有明显的缩短作用,且呈量效关系。

  4.2 抗菌作用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地榆煎液可使噬菌体灭活,并可在菌体内抑制噬菌体繁殖,但不能阻止噬菌体与细菌吸附[27]。黄氏等[28]在研究了虎杖和地榆单独抑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药的不同比例组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还采用琼脂平板系列稀释药敏实验,研究了甘草、虎杖和地榆以及冰片、虎杖和地榆两组药物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相应单味药的MIC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发现,配伍的抑菌能力与配比比例有关,较单味药可出现增强、不变和降低三种情况[29]。

  4.3 抗炎、消肿作用

  给小鼠耳部涂抹地榆鞣质4 mg或每天口服1 g/kg,连续4 d,都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肿胀[30]。大鼠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取液400 mg/kg、醇提取液650 mg/kg,连续3 d,可明显抑制正常大鼠甲醛性足蹠肿胀,在48 h内肿胀恢复正常[31],推测是降低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减轻了组织水肿。

  4.4 止泻和抗溃疡作用
  
  曾氏等[32]给小鼠灌服生地榆煎剂10 g/kg,可明显对抗蓖麻油和番泻叶造成的动物实验性腹泻;同量灌服2次,可抑制小鼠肠推进运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按此量灌服3 d,对乙醇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减小溃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P&<0.01;又通过对地榆丸的药效学研究发现地榆丸可明显对抗蓖麻油和番泻叶所造成的实验性腹泻[33]。

  4.5 其他作用

  此外,还有文献报道地榆有抗肿瘤[30]、增强免疫、镇吐等作用,可抑制紫外线B导致的大鼠皮肤光损伤[34],对过氧化亚硝酸盐所致的肾损伤也有保护作用[35]。

  5 讨论
  
  地榆作为常用止血药,其止血作用具体原理尚无定论,有研究表明其止血作用与鞣质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与可溶性钙离子有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与各研究报道的出发点和所选指标不一有关。
  
  炮制方面,因炮制方法、温度及炮制时间等的不同,导致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甚至相反。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炒炭后鞣质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止、凝血作用的影响,其中地榆炭大多是自制,方法、炒炭程度也各不相同,只有小部分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地榆炒炭工艺的报道。因此,开展地榆产业化条件下的规范炮制工艺是当前急需进行的一项工作。

  在研究制定地榆生、炭饮片规范化炮制工艺的同时,开展地榆不同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其生、炭饮片包括药效成分含量测定,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检查等可控性质量标准,以及指纹图谱评价地榆生、炭饮片质量的方法学研究,以保证其饮片质量的稳定性,亦是亟待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清·孙星衍,孙星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94.

  [2] Itiro Y. Soil bacterial hydrolysis leading to genuine aglycone.Ⅲ.The structures of glycosides and genuine aglycone of sanguisorbae radix[J].Chem Pharm Bull,1971,19(8):1700.

  [3] 秦国伟,陈梅玉,徐任生.地榆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1,22 (11):483.

  [4] 姜云梅,杨五禧,吴立军,等.中药地榆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3,8(1):17.

  [5] 曹爱民,张东方,沙 明,等.地榆中皂苷类化合物分离、鉴定及其含量测定[J].中草药,2003,34(5):397.

  [6] 周家驹,谢桂荣,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36.

  [7] Tanaka T, Nonaka G, Nishioka I. Tannins and related compounds: Methyl and glucosyl gallates isolated from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J].Chem Pharm Bull,1984,32(1):117.

  [8] Tanaka T, Nonaka G, Nishioka I. Tannins and Related Compounds. Part 28. Revis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Sanguiins H-6, H-2, and H-3, and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nguiin H-11, a Novel Tetrameric Hydrolysable Tannin,and seven related Tannins,from Sanguisorba officinalis[J].J Chem Res,1985,(S):176.

  [9] 程东亮,曹小平,邹佩秀.中药地榆黄酮等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草药,1995,26(11):570.

  [10] 孙文基,绳金房.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80.

  [11] 王晓丹,宋希明,蒋志杰.地产黄芪、防风、地榆、苦参中微量元素的测定[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7,20(1):15.

  [12] 丁安伟,向 谊,李 军,等.地榆炭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25.

  [13] 徐敏友,蒋纪洋,孙启美.地榆炭炮制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6, 18(11):23.

  [14] 田桂菊.不同炮制方法地榆炭收得率煎出率的比较[J].黑龙江中医药,1991,(5): 45.

  [15] 南云生,孔祥德,牛序莉.地榆炮制初探[J].中成药,1990,12(4):15.

  [16] 余南才,叶明波.地榆炮制前后鞣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3):153.

  [17] 龚跃新,何六章,骆善玲,等.20味中药炒炭前后鞣质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1):664.

  [18] 贾天柱,王英照,郭常燊.烘法制备地榆炭的初步研究[J].中成药, 1992,14(1):22.

  [19] 吴兆熹,胡克菲,马 威.中药炮制前后功效变化与微量元素关系浅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1):35.

  [20] 沙 明,张东方,孟宪生,等.DNA指纹谱与HPLC指纹谱对中药地榆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815.

  [21] 沙 明,曹爱民,王 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榆中没食子酸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99.

  [22] 张秀杰,潘明宽.地榆中游离及水解的没食子酸含量测定[J].山东医药工业,2002,21(5):15.

  [23] 党春兰,程方荣.地榆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7,14(3):138.

  [24] 王 琦,郭长强,张云瑞.十种商品地榆饮片质量分析[J].中成药,1993, 15(1):24.

  [25] 郭淑艳,贾玉良,徐美术.地榆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4):28.

  [26] 徐小平,杨 鸿,刘小会.加味地榆散的药效学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34.

  [27]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06.

  [28] 黄雪芳,彭宣宪,吴开云.虎杖、地榆联合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7,37(2):1.

  [29] 黄雪芳,彭宣宪,傅文红.甘草或冰片与虎杖和地榆配伍对其抑菌能力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8,16(2):92.

  [30] 傅乃武,刘朝阳,刘福成,等.地榆和虎杖鞣质抑制体内亚硝胺生成对抗巴豆油对皮肤的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10(2):13.

  [31] 叶聚荣,林大杰,张丽华.地榆的抗炎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 (创):153.

  [32] 曾万玲,宋杰云,岑燕飞,等.地榆水煎液抗实验性腹泻及其他药理作用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15.

  [33] 曾万玲,宋杰云,曲莉莎,等.地榆丸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5):38.

  [34] K Tsukahara, S Moriwaki, T Fujimura,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an extract of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on ultraviolet-B- induced photodamage of rat skin[J].Bio Pharm Bull,2001,24(9):998.

  [35] 陈 锡.地榆对过氧化亚硝酸盐所致肾损害的保护作用[J].和汉医药学杂志,2001,18(1):1.

上一篇:功能性便秘证治研讨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