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医药;农村;医疗卫生人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目前,由于农村工作环境不好、医疗设备落后、生活待遇较低,中国广大农村很难吸引和保留医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疗卫生人才。因此,培养一批适应农民需要的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法,以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防治手段,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的实际,大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中医人才,是保障广大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必由之路。
1 乡村医生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乡村医生的形成与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为了满足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由村里选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到县医疗卫生防治机构进行短期培训,学会常用预防接种、卫生防疫和小伤小病的处理技能,成为本村不脱产的卫生保健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求医问药,农村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国家提出“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医疗卫生目标。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全国培训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这一创举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到1978年,全国农村有“赤脚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约500万人,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85%以上[1],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我国的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以前的35岁上升到1980年的68岁[2]。
“赤脚医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便农民看病的一支特殊卫生队伍,在我国经济落后缺医少药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马勒在我国进行了多年考察,认为“中国的模式”很值得总结和推广。1980年,WHO和我国卫生部合作,建立了WHO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广东从化合作中心[3]。该中心通过培养卫生人才,总结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经验,接受WHO的官员、会员国卫生部长、高级卫生专家的考察,举办国际卫生讲习班和筹办国际卫生会议等活动,将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推向世界。
1985年,我国停止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考核,授予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当年有125万“赤脚医生”参加了考试,1986年有64万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后来通过培训,又有一些村卫生员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考试[1]。新的政策制度导致农村医生减少了一多半。截至2004年底,我国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3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37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2个[4]。乡村医生通过培训和考试后,虽然“学历”有所提高,但人员数量与70年代相比大为减少,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虽然西医知识有所提高,但中医知识逐渐减少,甚至几乎不了解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也有所减弱,有的只是卖药。目前,在岗的乡村医生中,除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过中医或“西学中”培训的人员以外,很少有人能运用中医的方法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2 现行乡村医生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乡村医生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由县卫校和卫生机构实施,培训目标没有定位于农村的需求和乡村医生的需求,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家有关考试内容,一般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这种培训方式、内容和目的与农村医疗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培训目的上,以学历教育为主,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实际医疗技能培训较少,培养出来的乡村医生只能开一些常用的西药,不会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诊断疾病,不会用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传统的医疗方法和中药使用率在农村逐步萎缩,客观上导致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以前更为突出。②在培训内容上,以西医教育为主,以治疗为主,没有中医养生保健教育,没有中医非药物疗法教育,不适合培养农村医疗全科人才,不利于预防保健工作开展。③在培训方式上,主要局限于县级卫生机构组织的培训班和函授教育,这种培训方式不能满足乡村医生的需求。乡村医生差异性较大,需要多元的培训模式,需要到实用技术好的医疗地点,开展实地临床教学,接受实地进修和临床指导。
3 培养乡村中医人才的要求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南北气候、生活习惯迥异,疾病谱广,防治任务大。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又恰恰是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对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以下素质和能力。
3.1 实行全科医疗人才培养
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以单科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疾病谱的变化。以全科为主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对于解决农村许多常见病、疑难病、地方病等问题,却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廉、验”的治疗手段,非常适合广大农村社区和家庭,因此,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全科中医师。采取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治疗方法,既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又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还能够促进农村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全面展开。
3.2 突出实用技能人才培训
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来看,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农民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需要和日常强身健体的要求,即使在重大疾病如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艾灸、针刺等方法,也可减轻或解除许多患者的痛苦。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艾灸、推拿、点穴、刮痧、拔罐、砭术等,不但可减少疾病发生、加速疾病痊愈,而且还能减轻患者负担,缓解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符合广大农村的需求。尤其是中医非药物疗法还能解决西医没有很好方法解决的疾病。在我国农村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需要培养大批掌握非药物疗法的中医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强健康科普知识教育
健康科普工作对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指导农民健康消费、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非常重要,积极推进健康教育、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外感之类的一般病症,现在已经很少动用皮下注射了,美国还规定抗生素产品必须附有警示说明,提醒医生避免开出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以控制抗生素的滥用。2000年,我国某医院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5]。又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协会的调查,北京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在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30%~50%的处方中都含有注射剂,而欧洲国家这一比例只有4%[6]。我国农村现在抗生素、点滴、针剂滥用情况十分普遍,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如乡村医生最常用的药物是抗生素,他们把抗生素当成消炎、祛火药,一般感冒、发热都用。实际上,农村常见病中真正的细菌感染并不多。因此,从维护农民健康的角度出发,需要普及健康科普知识,让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了解抗生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养生保健知识,使农民正确认识和对待常见疾病,纠正不开吊针等于没有看病的错误认识,这就急需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保健科普知识宣传人才。
3.4 注重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学习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要使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都健康。建立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乡村医生行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乡村医生必须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广大农民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和自我保健的意识。
总之,乡村医生的培训内容必须突出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农村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 斌,龚幼龙,赵新平.中国乡村医生的演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14(11):12-13.
[2]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比较,2003,7:55-56.
[3]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卫生志[M].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6.50.
[4] 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 open.aspx?n_id=9787,2006-06-22.
[5] 张献怀.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N].健康时报,2001-05-17(4).
[6] 打针不见得比吃药好,滥用注射剂危害多多[N].北京青年报, 2003-0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