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针灸疗法;刺络放血
目前,临床上针灸对于膝骨关节炎(膝OA)的治疗以温针为多,而据笔者临床观察,膝OA发作期刺络放血对止痛、解除痉挛效果显著。笔者试图从血络瘀阻的角度初步探讨膝OA发病和刺络治疗的关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条新思路。
1 络脉瘀阻与膝OA发病的关系
膝OA病在膝关节,关节为络脉所荣之处,关节不灵,当责络脉。《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不仅是人体气血运行通道,也对脏腑、肢节进行濡养。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于经脉之间而布满全身。络脉有大络、孙络,纵横交错,“渗灌诸节”,濡养皮腠,血行则肢节、皮腠得以渗灌,当因虚或寒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未及时纠正,久之影响络脉,血壅而不濡,而致血络瘀阻,“久病在络”,络脉在血,关节筋骨、皮腠失其濡养,则关节失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所有膝OA患者以及动物膝OA模型中都有骨内高压和骨内静脉瘀积这两种病理的存在[1]。
膝OA的发病与膝关节劳损有关,微损伤的积累导致微小血管的继发损伤,致使局部血液流动异常,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以致氧供不足,酸性代谢物堆积,加重微循环障碍,膝关节腔内的滑膜血流量亦减少,滑膜静脉瘀积,分泌到关节腔内的滑液酸性增高,致使关节软骨处于高于正常状态的酸性环境中,从而使软骨细胞功能发挥受到影响,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纠正,日久软骨发生破坏,出现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的微循环和血流变功能失衡所至微小血管内瘀血、骨内压增高,最终形成微循环障碍(瘀血)-骨内高压,骨营养障碍-加重微循环障碍的恶性循环,使膝OA进一步发展。
2 络脉瘀阻与肾虚的关系
肾藏精,主生长、生殖,肾虚与衰老、衰老与血瘀关系密切。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8年与女7年为时间段,以“天癸”为物质基础,论述肾气盛衰的过程。人到老年,“天癸”耗竭,肾气由充盛而逐渐衰弱,气血亏虚,血脉不畅。正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饮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肾精不足,脏腑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而无以运血,血行缓慢,滞而成瘀;血亏脉细液少,精血不布,血络不能输渗津液,濡润筋骨,关节失养作痛;或肾阳衰惫,温煦失职,阳虚不能抵御外寒,加之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寒气侵入脉络,脉道不通而成血瘀;或肾精亏虚,髓不能满,骨失滋养而发骨痹。膝OA是全身衰老性改变的局部反应,特别是内分泌代谢系统衰老在骨骼系统中软骨代谢的体现。老年及老年前期,性腺功能低下,性激素水平下降,机体内环境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相对平衡出现紊乱,引起代谢异常,如多患肥胖、高脂血症等。随着高脂、高粘,血液流速减慢,络脉所络关节之处,细小静脉、微循环障碍,关节失其荣利。膝OA是随增龄而发病增加的疾病,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迁延,呈发作-缓解-再复发,久发、频发顽缠难愈,这一过程与其衰老-血瘀有关。
3 膝OA的症状与肾虚络脉瘀阻的关系
临床上,膝OA患者多有肾虚血瘀症状和体征,如膝痛为关节钝痛、冷痛、酸胀,膝肿筋缩,屈伸不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倦怠乏力,脉弱或脉沉,舌有瘀点或舌下静脉紫黯,膝关节周围可见瘀滞的表浅血络。X线示膝关节诸骨骨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实验室检查还有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的异常均与肾虚血瘀有关。刘氏[2]对624例膝OA患者证候进行分析,共归纳出4种证候类型:肾虚寒湿血瘀证276例,占44.2%;肝肾亏虚血瘀证156例,占25.0%;肝脾肾虚血瘀证104例,占16.7%;肝肾阴虚血瘀证88例,占14.1%。这4种证候都是虚实夹杂之证,是由肾虚血瘀和其他证候组合而成,肾虚血瘀是基本证候。肾虚和血瘀不是孤立存在,肾虚必兼血瘀,血瘀加重肾虚,肾虚是本,血瘀是标,故膝OA以肾虚血瘀立论。
4 络脉瘀阻与膝OA疼痛发作的关系
膝OA患者疼痛呈缓解和发作交替,缓解期钝痛多能忍受,发作期钝痛、冷痛加重,或活动时刺痛难忍,发作与变天、行走过多劳累、上下楼活动有关。因气候变化,寒湿外袭,血络受寒,阴寒凝聚,血络收缩,血气稽迟,闭塞不通,不通而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倦,缩倦则脉拙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另外,《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行走负重过多,劳则伤气,气虚而动力不足,使原本流通不畅的络脉更加瘀滞,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瘀滞所致疼痛加重。从膝OA发作期是以疼痛和膝关节肿胀、挛缩伸直受限为主要症状和体征来看,当属本虚标实。本虚当责肾虚,骨失所养,脉缩筋挛;标实在络脉瘀阻,气血不通,疼痛加剧。现代医学认为,因为微循环灌注不足,破坏膝内微循环,致使酸性产物堆积,致痛因子释放,使水肿-微循环障碍(络瘀)-水肿加剧而加重疼痛症状[3]。
5 刺络放血法治疗膝OA的机理
血络即络脉,是体表的表浅血管,包括小静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刺络放血疗法是根据《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针对久病入络、血络瘀阻而施术于血络的一种方法。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观察到,膝OA患者膝关节及股前股后、腘窝上下可见瘀滞血络,有的呈黯红色多条聚集成屈曲线状的细络,也有壅滞扭曲呈蚯蚓状,弯曲处隆起成结的色青粗络。治疗时取三棱针在这些形色异常的表浅静脉上刺之,使瘀血流出约10~20 mL,血止后加拔火罐。刺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关节肌肉挛缩得以缓解,减轻了精神压力。笔者临床应用刺络放血法治疗本病39例,其止痛迅速,并可明显改善关节肿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4]。
刺络放血直接刺及表浅静脉,即刻放出瘀血,可以调节血管的舒缩活动及局部血流变化,瘀滞在局部的病理性产物如致痛因子得以清除,随着新鲜血液的灌注,局部血液浓、凝、聚状态改善,增加组织代谢和营养,膝关节微循环灌注亦明显得到改善,重新调节了关节腔内环境,促进关节软骨修复,逆转原有静脉瘀血的骨内高压形成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黄肖华,朱少廷.疏肝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 2006,18(3):63.
[2] 刘向前,姚共和,杨锦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证候特点分析[J].中医正骨,2005,17(4):11.
[3] 杨克勤.骨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1991.325.
[4] 丛 莘,金庆文.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骨性膝关节的临床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