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310 日期:2025-06-16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想的保留灌肠方法。方法 选择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方法灌肠)68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灌肠)68例。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3个月后行内镜复查。比较两种灌肠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研究组68例,显效5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2%;对照组68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经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改良式保留灌肠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较传统的保留灌肠法疗效好。且这种方法尚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的优点。
【关键词】 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观察 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1],中西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此类病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达到消炎收敛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方法灌肠完毕后药液很快排出,达不到治疗效果。为探讨能使药物较长时间留在体内,与肠黏膜充分接触并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收治的13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改良灌肠方法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留灌肠,结果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13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25岁~63岁,以30-45岁最多,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13年,其中3-9年最多。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36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使用改良式保留灌肠;对照组68例采用《护理学基础》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1],中西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此类病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达到消炎收敛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方法灌肠完毕后药液很快排出,达不到治疗效果。为探讨能使药物较长时间留在体内,与肠黏膜充分接触并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收治的13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改良灌肠方法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留灌肠,结果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13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25岁~63岁,以30-45岁最多,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13年,其中3-9年最多。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36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使用改良式保留灌肠;对照组68例采用《护理学基础》中的传统保留灌肠[2]。两组年龄、性别和病情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改良式保留灌肠方法: 最好选在临睡前(20~21时),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的环境,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嘱排空大小便,用温水清洗会阴,保证局部清洁,首先清洁灌肠,用0.1%肥皂液,以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多次进行大量清洁灌肠,直到灌出无渣清水为止,取药液100ml,药液中加入2%普鲁卡因。药液加温至38~40℃[3],采用16号~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插入肛门长度20cm~30cm。以5-6ml/min的速度灌入,先取左侧卧位,再膝胸卧位、右侧卧位、每15分钟更换体位一次,最后平卧位,抬高臀部10-20度,腹部配合中药渣热敷,保留2-4小时。
  1.2.3 传统保留灌肠法:用22号~24号肛管,插入10cm~15cm。保留灌肠完毕拔管后即平卧。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易发难愈,致患者心情焦虑抑郁,影响疗效。所以,更应关心、帮助患者,经常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本病的主要表现和诱发加重因素,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解释疑惑。同时,讲清灌肠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及疗效,以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饮食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4],建议患者饮食要节制,食细、软、烂、易消化、高热量、适量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油腻、多纤维素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饮酒。
  3 结果
  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疗效评价:显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时间为6h以上,腹痛、腹胀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3 次,形状恢复正常,体温正常;有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时间2h~6h,腹痛好转,腹胀减轻,每天大便4~5次,性状转稠,体温接近正常;无效:药物在肠腔中停留的时间&<2h,腹痛、腹胀无好转,每天大便&>5次,体温未降。
  两组保留灌肠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68  58   9   1   98.52%
  对照组 68  22  36 10   85%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使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人主要症状是:腹部疼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加,同时大便中伴有黏液或血液,采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药液与肠黏膜的直接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5]。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佳[6]。钱连云认为[7]传统肛管管径粗且质地硬易造成直肠黏膜的损伤,加之直肠正常的生理弯曲,会使操作者在插管过程中有阻力感,进而为克服阻力增加插管的力度,这样会加重直肠黏膜的损伤,插入直肠10-15cm,保留10-15分钟易致药液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药液与溃疡面接触,影响治疗效果。采用改良后的16号~18号一次性硅胶尿管,不会损伤直肠黏膜,质地较软的尿管不会使病人在插管过程中感到疼痛,对直肠黏膜刺激性小、损伤小;而且先清洁肠道病灶部位,充分暴露溃疡面,使药液直接与溃疡面接触;根据结肠结构更换体位,容易使灌肠液被肠道黏膜吸收;腹部配合中药渣热敷,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肠道水肿,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插入20-30cm,可达到乙状结肠中段,容量大,致使药液在结肠内存留时间明显延长,吸收更充分,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具有操作简便、药物利用度高、收效迅速、用药较安全的特点。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5~228.
[2][3]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1~143.
[4]吴蓉.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浙江中医学报,2005,(7):166.
[5] 楼方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64~165.  
[6] 李艳华,邵静梅.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 (9):550~553.
[7] 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术方法的改进[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6~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