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培养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295 日期:2025-06-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特定环境下诱导为脂肪细胞。方法 分离培养MSCs,加入特定诱导液,观察MSCs的形态变化,并在诱导第14d后用油红O染色检测MSCs中含有橙黄色脂滴细胞比例,并与单纯低糖DMEM培养的MSCs为对照组。结果 在特定微环境中的MSCs诱导培养72h后出现脂滴,第20d时观察80%脐血MSCs在油红O染色示向脂肪细胞分化。对照组MSCs未见明显变化,油红0染色呈阴性结果。结论 在特定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为脐血MSCs在组织工程领域发展奠定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诱导分化
  1 引言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于1976年由Fridenshtein首次发现,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存在于人类等生物的骨髓等组织中, 具有向骨、软骨、脂肪、神经元和肌肉及肌腱等组织分化的潜能[1,2]。研究发现脐血中含有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多向分化和造血支持功能[3,4]。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具有免疫原性弱, 来源广泛, 采集方便,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无伦理问题等诸多优点。目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细胞来源,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的实验分离培养脐血MSCs,并向脂肪细胞转化的研究,了解MSCs诱导分化前后的生物学特征,为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奠定实验基础,为骨质疏松、代谢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所有脐血取自解放军401医院妇产科,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低糖型DMEM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FBS) 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1-甲基-3-异丁-2黄嘌呤(IBMX)、地塞米松和胰岛素、Percoll 分离液、油红O染料购自上海化学品采购公司。CD44、CD34单克隆抗体购于Neomarker 公司。
  2.2 方法
  2.2.1 脐血MSCs的分离培养
  参照国外[4]成熟分离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抽取脐血3ml,肝素抗凝后与3mlPBS混匀,然后按1:1的比例缓慢加入3ml的per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1.073g/ml)中,2000转/min离心10分钟,取白膜层,PBS冲洗稀释后1000转/min离心10分钟,共2次。离心后的沉淀细胞加入5%FBS的LG-DMEM 制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 37℃,5%CO2培养箱下培养,24h细胞贴壁,呈圆形形状生长。72小时后细胞呈纺锤形或多角形,每2-3天换液1次,当细胞汇合85%时胰蛋白酶消化按1∶3比例传代。第3~4代以后, 细胞形态开始比较均一。
  2.2.2 脐血MSCs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取第3代脐血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2.5%戊二醛固定,4℃过夜。PBS洗涤,1%锇酸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环氧丙烷浸透,Epon812包埋并聚合,常规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枸橼酸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
  2.2.3 MSCs细胞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培养
  我们配置了含1-甲基-3-异丁-2黄嘌呤(IBMX)、地塞米松、胰岛素、和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诱导液诱导脐血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6孔板每孔接种1×106个细胞,标准培养基培养24 h后换成脂肪诱导基质(含10%FBS,1μmol/L地塞米松, 10μg/ml胰岛素,0.5mmol/L IBMX),每3d换液1次。油红O为特异性的脂质结合剂,在第3周时来检测脂肪沉积。PBS液洗涤诱导后细胞,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20~30min,60%异丙醇漂洗去除多余染液,蒸馏水冲洗10min。光镜下观察,随机抽取计数10个非重叠视野(×100),计算脂肪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单纯的LG-DMEM培养,每3~4d换液。
  3 结果
  分离脐血得到的白膜层接种到培养瓶中在第2~3天时贴壁,两端有较长突起,胞核椭圆形,细胞增殖生长, 形成集落,起初生长缓慢,2周左右达到90%汇合。细胞形态呈现多元化,有的呈小圆形、星形,有的体积较大有多个核,多数在传代后死亡,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伸展。
  
  图1 第3代的脐血MSCs 图2 第3代脐血MSCs电镜结果
  3.1 脐血MSCs的鉴定
  在透射电镜观察胞核类圆形,核仁明显核膜有核袋及核突,有些细胞呈现1~2个核仁,在核膜周围有染色质排列。胞质中有多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微管等。贴于盖玻片表面的细胞呈长梭形突起较长,细胞表面有微绒毛。
  3.2 诱导组与对照组结果    第3d诱导组中可观察到脐血MSCs的由扁平渐收缩变小,圆形胞体外形成突起,细胞逐渐变成圆形(图2),胞突起逐渐变圆钝,胞浆内出现类似脂滴样物质。第7天后高折光性的脂滴沉着细胞数目逐渐增多,第20d油红O染色示胞核呈蓝色, 脂滴呈橙色(图3),绝大多数脂肪细胞的脂肪颗粒充满整个细胞。而对照组的MSCs培养8d时,大部分细胞依然是脐血MSC长梭样形态特点,油红O染色阴性结果。
  
  图3 油红O染色脂肪细胞
  4 讨论
  本实验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克隆培养法来分离、培养脐血MSCs, 使获得的hMSCs尽可能为同源细胞,从而提高其纯度[5]。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的MSCs贴壁生长,形态呈梭形,具有形成成纤维集落的能力[6]。在特定环境脂肪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诱导7d细胞形态开始由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变为圆形突起或多角形细胞,至20d时细胞体积增大,胞内出现高折射率的脂滴,呈脂肪细胞样细胞表现。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领域较少,随着临床组织工程医学的兴起,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生物学特性和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离简单、低免疫原性、无伦理性等很多优点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表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抑制骨髓脂肪细胞生长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骨髓脂肪细胞则被视为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靶细胞,利用脐血MSCs 作为种子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有助于深入探讨其诱导分化机制,同时也为骨质疏松治疗提供自体细胞来源。
参 考 文 献
[1] Pittenger MF,Mackay AM,Beck SC.et a1.Muh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cience,l999,284(54l1):l43.
[2] Jiang Y,Jahagirdar BN,Reinhardt RL,el al.Pluripoten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ult marrow[J].Nature,2002,418(6893):41.
[3]Kuznetsov SA,Mankani MH, Gronthos S,et al. Circulating skeletal stem cells[J] . J Cell Biol, 2001,153 (5) :1133-1140.
[4] Rosada C,J ustesen J,Melsvik D, et al.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a potential source for osteoblast progenitor cells[J] . Calcif Tissue Int,2003,72 (2) :135-142.
[5] 郭新, 赵东海,何旭,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31(3): 469-4711.
[6] Phinney DG,Kopen G,Isaacson RL,et al.Plastic adherent stromal cells from the bone marrow of commonly used strains of the mice:variations in yield,growth,and differentiation.J Cell Biochem 1999;72(4):570-58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