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诱导痰技术在评价哮喘患者地塞米松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每日静滴地塞米松针10mg,共1周。患者治疗前、后通过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液的方法,检测诱导痰炎性细胞百分比并进行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后诱导痰嗜酸细胞数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诱导痰细胞学分析是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诱导痰 炎症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与气道可逆性阻塞有关。涉及嗜酸粒细胞(eosinnophil。EOS)、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其中尤以EOS最具特征性。1992年Pin等[1]首次将诱导痰技术应用于哮喘气道炎症的研究,发现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能客观地反映气道状态,与气道活检的病理改变一致,并能早期敏感地发现病情变化。我们通过收集明确诊断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标本,分析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诱导痰细胞成分比例,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按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收集2009年1月-2010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8-62岁,中位38岁。
1.2 实验方法 晨起刷牙,0 9%氯化钠漱口后,4%的高渗盐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10-20分钟后嘱患者深咳,将咳痰收集于痰盒中。取1ml痰置于10ml试管中,加入4倍体积的0.1%DTT溶液,震荡10分钟,使痰液中粘液分解,成为均匀一致的痰溶液。用离心机2500r/min离心20min。弃去上清,留1ml摇匀,取少量混悬液置于载玻片,另取载玻片推片、涂片,每份标本涂片2张,用Whight-Gimesa染液2滴滴于玻片上,吹匀,染色1分钟后,加缓冲液,充分反应3-5分钟,流水冲5 分钟,干燥后,高倍镜下重复计数不同涂片至少四个视野中400个有核细胞。并分别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计算出各自的百分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析结果,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治疗后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健康对照组与哮喘组的诱导痰细胞成分的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过程首先是CD4细胞活化,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如IL-5、IL-4等,再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导致其趋化和脱颗粒,然后引起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3-4]。哮喘的这种气道慢性炎症是各型各期哮喘的共同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气道上皮细胞的脱落。
在评价气道炎症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支气管冲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粘膜活检为代表的直接法因安全性低、短期内难以重复而不能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手段;以支气管激发试验、血液炎症介质浓度测定、临床症状评分及肺功能监测为代表的间接法不能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真实情况,结果欠可靠。诱导痰是外周向中央自然浓缩的气道分泌物,Pavor[5]等对诱导痰的实验结果表明,其细胞成分及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高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提示诱导痰中的炎症指标更直接,更具有敏感性及特异性[6]。
本实验结果显示,哮喘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其诱导痰的EO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因此,诱导痰能客观而又直接地反映气道炎症,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等优点。
综上所述,通过诱导痰炎性细胞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可谓哮喘的治疗提供重要帮助。虽然痰液诱导尚无统一的方案,但其不受病情限制,实用且患者易于接受,对了解由气道炎症,具有安全可靠敏感等特点,可连续收集气道分泌物进行动态监测[7]。
参 考 文 献
[1] Pin I, Gibson PG, Kolendowicz R, et a1.Use of induced sputum cell counts to investigate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 Thorax, 1992,47:25-2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2-138.
[3] Li L, Xia Y, Nguyen A, et al. Th3-induced eotaxin expression and eosinophilia coexist with Th1 responses at the effector stage of lung inflammation. J Immunol, 1998, 15: 3128-3135.
[4] 戴家熊,韩连书.小儿哮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1-37 ;40-42.
[5] Popov TA, Pizzichini MM, Pizzichini E, et al. Some techn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duction of sputum for cell analysis. Eur Respir J. 1995, 8(4): 559-565.
[6] Jayaram L, Parameswaran K, Sears MR, et al. Induced sputum cell counts: their usefulness in clinical practice. Eur Respir J. 2000, 16(1): 150-158.
[7] 刘羽华,董竞成.诱导痰技术及其在评价气道炎症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336-338.
诱导痰细胞学浅析在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