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1.1 病例报告
典型病例:患者,女,24 岁,于2007 年3 月4 日因咽喉部疼痛去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上感”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盐酸克林霉素(武汉普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70106-3)0.6 g静脉点滴,在输液数分钟后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汗、头晕,家属急呼医生,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 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地塞米松10 mg莫非氏管加入,吸氧。体查T36 ℃,P80 次/min,R20 次/min,Bp70/40 mmHg,大约半小时后症状改善,继续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补液治疗。
1.2 分析
盐酸克林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抗菌谱与林可霉素相似,但抗菌作用比林可霉素强4 倍以上,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链球菌有特效,对厌氧球菌也有较好的疗效。对林可霉素、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的菌株有效。本品不良反应:偶见注射部位疼痛及静脉炎、恶心、呕吐、皮疹、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碱性磷酸酶、血清转胺酶升高及黄疸等。
2 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
据介绍,截止到2003 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全国已收到17018 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有关克林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596 例。其中,皮肤损害318 例(占53%),消化系统症状165 例(占28%),呼吸困难6 例,过敏性休克14 例。涉及的主要器官/系统有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肝胆系统、特殊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等损害。
2.1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克林霉素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反应,口服和肌注均可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伪膜性肠炎(PMC)致最严重的并发症。
2.2 过敏反应
口服、肌注或外用克林霉素均可引起皮疹、荨麻疹、瘙痒,高过敏性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见于对青霉素过敏者)。
2.3 肝功能异常
有些患者在应用克林霉素后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黄疸,但无肝病毒指标。多数为一过性,停药后即可消失。 2.4 急性肾功能损害、血尿情况
克林霉素注射剂病例报告中,急性肾功能损害和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数据库病例的具体分析显示,盐酸克林霉素与克林霉素磷酸酯中血尿、肾功能损害的报告数量及占各自报告总数的比例存在差异。
2.5 局部反应
见于注射给药。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偶可出现轻微疼痛。长期静脉滴注可能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2.6 皮肤黏膜症状
该症状较为少见,患者偶可出现多行性红斑、Stevens—Johnson或Lyell综合征。
2.7 其他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口服或肌注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血小板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较轻微,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且其作用点是全方位的,即对突触前、受体、通道及肌肉均具阻滞作用[1]。
心血管系统: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电图变化等心血管系统异常,宜稀释后缓滴。
3 克林霉素的临床用药与安全性
克林霉素因其对敏感阳性球菌及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90%),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除外),尤其在骨组织及胆汁中可达高浓度,使用较方便,可供口服、肌内与静滴等用药,且使用方便,无用药前先作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因此颇受临床欢迎。另外,在使用克林霉素的同时要严格遵循以下建议。
3.1 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患者的过敏史、给药途径与合并用药密切相关。因此建议,临床医生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时应重视掌握和搞好克林霉素的临床合理用药,严格本品的适应证,了解病人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及目前用药的品种等。
3.2 建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各方加强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的教育与宣传,充分告知医生和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避免此类严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重复发生。
3.3 建议相关生产企业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和血尿的机制进行研究。
在对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的了解后,我们应重视克林霉素的合理用药,警惕临床应用中可能因本品的药物相互作用诱发严重ADR的潜在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陈世铭.主编.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与处理[M].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0.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