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省广州市黃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9471 日期:2025-04-09 来源:论文网
作者:赖勋远 郝建军 区少兰 周忠敬 王霞 余美玲 詹希美

【摘 要】 目的 开展黃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及检测人群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褐云玛瑙螺111 只,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8.11 %,平均感染度分别为75 条/ 只,共解剖鼠38 只发现感染鼠2 只,鼠总感染率为5. 26 %,1037 份人血清标本,广州管圆线虫IgG 抗体阳性标本为53 份,阳性率为5. 11 %。结论 黄埔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黄埔区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属于新发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分布范围越来越广。1997 年浙江温州和2002 年福建长乐等地出现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后,2006 年北京市又出现160 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流行。2007 年3 月广东省广宁县也报告有1 次6 人发病。。这些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3 年将广州管圆线虫病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为了掌握广东省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和人群的感染状况,在2007 年5 月至2008 年12 月期间,对广东黄埔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鼠类和主要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以及当地居民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螺类
  褐云玛瑙螺主要在黄埔地区范围内的竹林、菜地、花圃、池塘和水渠等处采集。
  1.1.2 鼠类的采集
  鼠类主要在黄埔区城乡房舍周围及野外采用鼠笼、电捕鼠器等方法捕捉。
  1.1.3 受调查的当地居民情况
  此次接受调查的人群为随机选取的当地居民共1037 人。其中男性450 人,占43.3%,女性587 人,占56.7%。其年龄介于14~75 岁之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教师和学生占35%,饮食从业人员占40%,其它从业人员占25%。
  1.2 试剂和仪器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人IgG由博士德公司生产;96 孔聚苯乙烯酶标板( Greine);GmbH 超声粉碎仪和Eppendorf核酸蛋白检测仪均为德国制造;Sunrise Remote/Touch 酶标仪为奥地利TECAN 公司产品。
  1.3 方法
  1.3.1 螺类检查方法
  参照李清丽等[1]报告的方法进行。
  1.3.2 鼠类检查方法
  参照蓝先旗等[2]报告的方法进行。
  1.3.3 人群感染的调查方法
  对被调查黄埔区的居民进行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有关的生活及卫生习惯、病史回顾等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被调查者血清,用EL ISA 法检测其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
  1.3.4 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参照金海等[3]报道的方法进行。
  1.3.5 EL ISA 法检测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 1037 份人血清中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的检测主要参照文献3报告的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螺类感染情况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111 只,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8.11%,平均感染度分别为75条/只。    2.2 鼠类感染情况 共解剖鼠38 只,种类有褐家鼠( Rat t us norvegicus )、施氏屋顶鼠( R. sl adeni)、板齿鼠(B an dicat a i ndica) 和臭鼩鼱( S uncus muri2 nus)4 种。发现感染鼠2 只,鼠总感染率为5.26%。感染鼠共检出219 条成虫(平均19.9 条/只)。
  2.3 人群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调查者中居住地经常有老鼠出没的占10.33%,居住地偶然有老鼠出没的占84.67%,居住地没有见到老鼠出没的占5.00%;居住地区发现有褐云玛瑙螺或福寿螺的占30.33%,不能确定者的占5.00%。96.00%的被调查者否认有生吃或半生吃螺肉或鱼、虾、蜗牛、蟹、青蛙史,3.33%的被调查者不能确定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上述食物史,0.67%的被调查者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虾史;仅有2.33%的被调查者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福寿螺或蛞蝓;但其在食用或接触后均未自觉有身体不适。70.00%的受访者家中无切生食或熟食的专用厨具(砧板和刀)。受访者均无在野外喝生水的习惯。
  2.4 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 抗体检测
  EL ISA法检查1037 份人血清标本,广州管圆线虫IgG 抗体阳性标本为53 份,阳性率为5.11%。
  3 讨论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涌众多,气候温和,自然环境适合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的孳生、繁衍。首次对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流行情况开展调查,同时进行了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检测。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鼠类的感染率与沈浩贤等[4]在广东四会的调查结果接近但低于蓝先旗等[2]报告的广东廉江的鼠感染率;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的感染率也低于近年在广东廉江[1]和江门[5]的调查结果。
  在国内,贺联印等[6]1983 年在海南岛进行了人群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血清流行查。而本次黄埔区人群血清学调查的特异性IgG 抗体。作者认为除了两地间影响流行的因素不同,可能造成人群感染机会的差异外,还可能与两者在调查对象、检测方法和调查的样本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广州管圆线虫病作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还是人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螺肉的习惯。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6%的被调查者无生食或半生食螺肉或蜗牛、蟹、青蛙等不良饮食习惯,但有3.33%的被调查者不能肯定是否生食或半生食上述食物;还有0.67%的被调查者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史,鱼虾可成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人生食后也存在感染的风险。另外,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家中无切生食或熟食的专用厨具,这就使得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通过污染厨具而感染人体的可能。
  总之,广东省黄埔区的中间宿主螺类、终宿主鼠类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该地区具备了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的基本条件;且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了一定比例的阳性人群,提示人类通过食物或与褐云玛瑙螺接触的过程中获得该虫感染的可能性,说明黄埔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清丽,陈海业,陈国健,等. 广东廉江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4):376.
[2] 蓝先旗,陈海业,张红,等. 廉江地区某镇鼠类及其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4:99.
[3]金海,何娴,刘丹霞,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动态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1-27.
[4]沈浩贤,谢瑾灼,陈代雄,等. 中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病首例死亡病区终宿主鼠类的调查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2):126-127.
[5]黄迪,宋记泉, 叶杰, 等. 广东省江门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966.
[6]贺联印,钟惠澜,高佩芝,等.广东省海南岛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J].友谊医刊,1985,(2):38-4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