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孚《异物志》与岭南药用动植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704 日期:2025-03-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考证东汉南海人杨孚生平传略,概述其著作《异物志》版本及内容,并简述《异物志》中可供药用的岭南动植物情况及该书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杨孚为东汉章、和二帝时期(公元78-105年)人,曾官至议郎,著《异物志》,该书在宋代已散佚。清代曾钊对自汉唐以来称异物志者进行整理成为现今读本,南海伍崇矅将杨孚的《异物志》收入《岭南遗书》中。重点对《异物志》药用动植物进行研究,例举稻、橘等10种植物以及蚺惟大蛇、鲮鲤等4种动物以说明。《异物志》一类典籍为岭南杨孚首创,杨孚可专其名;杨孚之后的各典籍的引文中,凡不称人名只称《异物志》者,皆当为杨氏书。
【关键词】 《异物志》;药用动植物;岭南;杨孚;东汉
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传世之作《岭南医徵略》从晋代葛洪写起。岭南晋代以前医药名家,因史料阙如,无文献可资征引,发掘困难。随着学术研讨深入,有学者发现,东汉魏晋时期,由私人撰写的州郡地志常以“异物志”命名。南海人杨孚所著的《异物志》,成书于东汉,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岭南学术著作。该书记载了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的物产风俗及民族状况,虽非医药专著,但内容涉及药用植物、动物,对研究早期岭南药物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故对其岭南药物学内容引录并简介如下。
  1杨孚传略
  杨孚,字孝元,广东南海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吴时期,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清正高官和最早的学者。早期为其立传的是明正德、嘉靖、万历间的黄佐、郭棐、欧大任等人。郭棐在其《粤大记》曰:“杨孚字孝元,南海人,章帝朝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又云:“孚家江浒北岸……后为临海太守,复著《临海水土记》”。[1]
  清代曾钊考证杨孚生平时曰:“考杨孚为汉章帝时议郎,而临海置于吴太平二年,又《续后汉书·五行志注》引杨孚《董卓传》,据此则议郎历汉末至吴时尚存,盖百余岁人矣。而史志犹称为汉议郎,其不仕吴可知。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为始”[2]1。曾钊据杨孚所著《异物志》又名《临海水土记》,考证杨孚当享大年,然汉章帝公元76-88年在位,至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立临海郡,中间相隔157年,即杨孚于章帝末年十八岁为议郎,此时亦已180余岁矣。故曾氏说此并不足信。
  仇巨川《羊城古钞·卷六人物》有一简短传记谓:“杨孚,字孝先,建初中(76-83年),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和帝即位(84年)欲伐北夷。孚奏言:创造用武,守业用文……愿陛下绳美祖宗,毋轻用武。”永元十二年(100年),荒旱,令在廷臣议政令得失。孚曰:“吏治必务廉平,以劝进举之士。帝从其议。”又载:“时南海属交趾部刺史,夏则巡行诸郡,冬则还大府表奏,举刺。其后竟事珍献,孚乃著《南裔异物志》,枚举物性、灵悟,指为异品,或为韵语,使士民识之” [3]438-439。仇巨川这段记述,除把杨孚字孝元写作“字孝先”外,对其生活年代(东汉章帝、和帝时期)、仕途政绩(吏治必务廉平)、著《异物志》目的(防止地方官员为举刺史竟事珍献)进行了客观记述。
  广州“河南”之名得自杨孚。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廻五六十里,江水四环,名河南。人以为在珠江之南,故为河南,非也。汉章帝时,南海有杨孚者,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其家在珠江南,尝移洛阳松柏种宅前。隆冬蜚雪盈树,人皆异之,因目其所居曰河南,河南之得名自孚始。岭南天暖无雪,而孚之松柏多有雪。气之所召,无间远迩。雪其为松柏来耶?为孚来耶?”[4]杨孚移洛阳松柏种植宅前,岭南天暖本无雪,受孚气之所召,其所种松柏飞雪盈树,神话般传说源出自此。
  刘小斌,等.杨孚《异物志》与岭南药用动植物第4期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综上所述,杨孚为东汉章帝、和帝时期人,家在今广州河南下渡村,生活在东汉章、和二帝(78-105年)年间。章帝时杨孚被举贤良对策上第,官拜议郎。杨孚正直清廉,且学识渊博。他为了防止地方官吏以“竞事珍献”为名,大事搜刮民财,特撰写《异物志》一书,详细列举岭南奇珍异宝,以及岭南人情风俗,以让民众识别和保护本地珍异。
  2《异物志》版本及内容概述
  杨孚《异物志》在宋代即已散佚。至清代有南海人曾钊考究诸书,辑录编为《杨议郎著书》和《异物志》各1卷存世。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南海伍氏收录于粤雅堂刊本《岭南遗书》第5集。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廷楠等《南越五主传及其它七种》,杨孚《异物志》亦收录其中。
  汉唐年间,以《异物志》为名的同类著作很多,至宋代引注杨孚所撰者则有以下数种:《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南裔异物志》,此外还有《临海水土记》。曾钊考究诸书后,认为以上数种乃一书多名,属同类著述。曾钊在《杨议郎著书》“翠(鸟)”条文下的按语中解释道:“按《艺文类聚》引《交趾异物志》,《御览》引《交州异物志》,与此文略同,黄泰泉《广东志·人物传》云《南裔异物志》,《御览》以‘南裔’作‘交趾’,其书一卷。据此则南裔、交趾、交州异物志,一书三名,然黄通志既引称南裔,故著于此”[2]3。曾钊继而在《杨议郎著书·跋》论述:“《水经注》引杨氏《南裔异物志》,《艺文类聚》引杨孚《交趾异物志》,《初学记》引杨孚《临海水土记》(隋志有《临海水土物志》,由沈志莹撰,但非此书),而隋志又皆无之。黄泰泉云《太平御览》以‘南裔’作‘交趾’,《临海水土记》后人亦改名《异物志》,然则三书盖流传,称名之异,非隋时有佚也。”[2]1
  有鉴于此,曾钊辑《异物志》、《南裔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临海水土志》四书为一。“以宋为断,称杨孚撰者若干条,编为一帙。其不著撰名,惟称异物志者,虽灼知议郎著,亦别为一帙附于后”[2]1。前帙称《杨议郎著书》,后帙仍称《异物志》,主要从《后汉书》、《水经》、《齐民要术》、《初学记》、《大观本草》、《太平御览》和黄秦泉《广东志》等书辑录。
  杨孚《异物志》内容主要包括:(1)地域、人物、职官类,如儋耳夷、金邻人、穿胸人、西屠国、狼胭国、瓮人、雕题国人、乌浒夷、扶南国、牂牁、黄头人、朱崖、交趾橘官等。(2)草木类,如交趾稻、文草、郁金、槟榔、扶留、益智、科藤、葭蒲、石发、甘薯、藿香、豆蔻、廉姜、巴蕉、香菅、龙眼、荔枝、榕树、摩厨、栟榈、木蜜、椰树、薕实、橄榄、桂、橘树、杭梁、梓棪、始兴南小桂、交趾草滋、蒳、余甘、枸橼、木棉等。(3)动物类,如鸟类:翠鸟、鸬鹚、锦鸟、木客鸟、鷮鶄、鹧鸪、孔雀、苦鸟;兽类:狖、猓然、豻、猦母、猩猩、郁林大猪、日南駃牛、周留、麡狼、通天犀、灵狸、白蛤狸、鼠母;鳞介类:鲮鲤、蚺蛇、朱崖水蛇、玳瑁、虾蜓、鼍风鱼、蚌、鲛、鲮鱼、鱼牛、魿鱼、风鱼、鹿鱼、海狶、高鱼、鲸鱼。(4)矿物类:如磁石、玉、火齐、礁石等。
  3《异物志》岭南药用植物动物记述及其影响
  31可供药用的植物例举(1)稻。“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2]1。水稻在汉代即是岭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且已达到一年两熟的生产水平。稻之芽,即谷芽,消食健脾开胃化积佳品。(2)橘树。“橘为树,白华而赤实,皮既馨香,里又有善味。交趾有桔官长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2]1。汉代岭南有专门管理上贡橘皮的橘皮桔官长,橘皮后发展为道地药材广陈皮,有除痰化湿、理气和中功效。(3)槟榔。“槟榔,……以扶留藤(蒟酱)古贲灰(牡蛎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实”[2]8。杨孚最早记载了岭南嚼食槟榔的习俗。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槟榔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4)益智。“益智,类薏苡。 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2]9。杨孚记载了益智的“味辛辣”功效,嵇含《南方草木状》延续此说:益智,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203年),交州刺史张净尝以益智子粽晌魏武帝。(5)豆蔻。“豆蔻,生交趾,其根似姜而大,从根中生,似益智皮,壳小厚皮如石榴,辛且香”[2]11。杨孚认为豆蔻味辛且香,唐代《新修本草》也记述:豆蔻,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6)藿香。“藿香,交趾有之”,“出海边诸国,形如都梁(地名,即都梁香,晋代伏滔《北征记》:都梁香出有都梁香草,因以为名)可著衣服中” [2]11。藿香入药,初见于《名医别录》,这种出交趾九真(今越南北部)诸国的藿香,经南洋进口,为后来吏民引种之,成为岭南特有的广藿香。(7)桂(肉桂,《本草名考》:肉桂树亦称桂树,单名曰桂)。“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叶不渝,冬夏常绿”[2]9。杨孚在此歌咏其在岭南成林常绿,而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述: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趾罝桂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叶者,为菌桂;其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8)龙眼、荔枝。“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树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变赤可食。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2]3。荔枝与龙眼古代为岭南贡品,其叶、核、肉皆可入药。唐代《新修本草》:龙眼生南海山谷,味苦,温,大温,无毒。主疗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老,通神明。(9)橄榄。“橄榄生南海浦屿间,树高丈余,其实如枣,三月有花生,至八月方熟,甚香。木高大难采,以盐擦木身,则其实自落”[2]9。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述:橄榄树身耸,枝皆高数丈。其子深秋方熟,味虽苦涩,咀之芬馥,胜含鸡骨香。橄榄,广州人至今仍然用于防治肺系咽喉疾病;潮州人用于煲粥,清理大肠湿热,健脾醒胃。(10)郁金。“郁金,出罽宾国。人种之,先以供佛,数日萎,然后取之,色正黄,与芙蓉花裹嫩莲者相似。可以香酒”[2]3。罽宾国,
  古西域国名,杨孚记载此物由西域传来已久,唐代《新修本草》则认为生蜀地及西戎(西方曰戎,指西域),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述。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可食用。
  32可供药用的动物例举(1)蚺惟大蛇。“蚺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驳荦,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赛享嘉燕,是豆是觞”[2]2。杨孚诗中已经提及蚺蛇膏油可以愈疮,肉可为佳肴。唐代《新修本草》补充:蚺蛇胆,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腹固痛,下部溃疮,目肿痛;膏,平,有小毒,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2)鲮鲤。“鲮鲤,吐舌蚁附之,因吞之,又开鳞甲使蚁附其中,乃奋迅则舐取之”[2]5。鲮鲤即穿山甲,又名鲮鲤甲,其体表外披鳞甲,具穿山掘洞之力,以长舌舔食虫蚁。一般学者认为穿山甲始载梁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实际上杨孚《异物志》比其早。(3)玳瑁。“玳瑁,如龟,生南海,大者如籧篨,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2]7。玳瑁味甘性寒,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太平圣惠方》有玳瑁丸,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4)犀角。“犀角中特有光耀,白理如线,自本达末,则为通天犀”[2]5。犀角过去为名贵药物,唐代《新修本草》载:味苦,咸,酸,寒,微寒,无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毒,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疗伤寒,瘟疫,头痛,寒热,诸邪气。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至端,此至神验。
  33《异物志》学术影响杨孚《异物志》,志中有赞,均为四言诗体,韵语藻雅,寓意蕴藉,被视为广东诗歌创作之始。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谓:异物志亦诗之流也。《岭南遗书》编者伍崇矅引用了屈大均观点,充分肯定了杨孚这种以诗言志,寓情于物的写真务实精神和雄厚博大的意境,其在《异物志·跋》中言道:“然志赞本相因,疑物各有赞,而志即其序也,如屈氏《广东文选》,所载桂云: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叶不渝,冬夏常绿,□(原文缺字)匪桂植,在乎嵩岳。犀云:于惟云犀,处自林麓,食惟荆棘,体兼五肉,或有神异,表异以角,含精吐烈,望若华烛,置之荒野,禽兽莫触;贝云:乃有大贝,奇姿虽俦,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而莹,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啄匪踰,在昔姬伯,用免其拘。《南海县志》所载鹧鸪云:鸟象雌雄,自名鹧鸪,其去怀南,不思北徂。词并古雅,屈氏广东新语,语谓亦诗之流,广东诗实始先生者,何独遗之韵语,原可并存也”[2]1。
  杨孚身为议郎,但对岭南物种作了仔细观察,无论从博物学、医药学、地理学、史学角度来看,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异物志》开创我国记载不同地区珍异物类的先河,自孚以后异物志类书籍愈来愈多。隋时属“杂传”类,而唐以后均列为地理方物类,记载大量的博物知识。至清,志岭南异物之书不下数十部。关于这一点,伍崇矅亦在《异物志·跋》中有论道:“异物志名者,则谯周、薛莹、孙畅、曹叔数家,其他著录史志者,却专纪南裔异物志,隋志则万震南州异物志一卷,唐志则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孟绾岭南异物志一卷,宋志则无名氏岭南异物志一卷是也。谓群书引用必著撰人,惟引先生书直称异物志而已。盖异物志创自先生,惟先生得以专其名,亦见推重之意”。 [2]1伍氏认为《异物志》一类典籍乃杨孚首创,故只有杨孚可专其名,群书所引,凡不称人名,只称《异物志》者,皆当为杨氏书,由此亦足见杨氏《异物志》对后世学术之影响。

参考文献


 [1]明·郭棐.粤大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667-668.

  [2]汉·杨孚.杨议郎著书//岭南遗书·第五集[M].粤雅堂校刻本,道光辛卯八月.

  [3]清·仇巨川.羊城古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