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烟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0138 日期:2024-06-18 来源:论文网
摘要阐述了安徽省烟叶生产的现状,对烟叶生产的政策、自然、经济、技术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烟叶;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省
  AbstractThe status of tobacco leaf prod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was described,the policy,nature,economic,technical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On the base of the environmental analysis,the major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tobacco leaf;production situation;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Anhui Province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山东、安徽是全国烤烟产量最大的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9%,产量占57%。安徽省种植烟叶历史悠久,曾经是全国烟叶主要生产区之一[1]。20世纪90年代后,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湖南等省烤烟发展较快,山东、河南、安徽等老烟区种植面积萎缩,“北烟南移”趋势明显。由于受价格及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安徽烤烟生产经历几个阶段的发展,烤烟产量从1992年8.5万t最高峰逐步下滑,近几年产量一直在1.5万t左右。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色优质烟叶研究、新烟区开发、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以及以品牌为导向的烟叶基地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烟叶产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国烟叶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老的传统烟叶产区,安徽省烟叶应抢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安徽烟叶品牌,提高安徽烟叶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赢得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1安徽省烟叶生产现状
  安徽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烟叶生产方面落实“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烟叶生产保持相对平稳发展。根据安徽省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近年来各烟叶产区开展了一些现代烟草农业探索工作。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水配套项目建设受益烟田面积为1 980 hm2;全省烟田流转面积1 420 hm2。2008年,在移栽前,与烟农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共落实烟叶合同种植面积9 200 hm2,实际移栽面积8 666.7 hm2,签订合同1.13万份,种烟户数为15 721户,户均种烟5 500 m2。共有12个种烟县,其中2 500 t以上的种烟县共3个,收购量占79.3%。种植的烤烟品种有云87、云85、K326、云97、龙江911、云202,其中主要品种云87种植5 040 hm2,占58.2%,龙江911为1 300 hm2,占15%;另外初步筛选出的品种有9717、9601。烤烟生产机械化作业预整深耕为7 764.02 hm2,占总移栽面积的89.6%;机械起垄为7 514.02 hm2,占总移栽面积的86.7%;机械刨坑4 609.2 hm2,占总移栽面积53.2%;机械覆膜1 775.82 hm2,占总移栽面积20.5%;机械培土122.5 hm2,占总移栽面积的1.4%;机械施肥59.3 hm2,占总移栽面积的0.7%。6.7 hm2以上的连片种植共有152片,收购计划为1.261万t,占总收购计划的62%。育苗工场共524个,供苗能力为5 500 hm2,占总移栽面积的63.5%。烤房群共152个,烘烤能力为4 443.75 t,占总收购计划的21.84%[2]。
  2安徽省植烟环境分析
  2.1自然环境
  安徽省位于北纬29°41′~34°38′、东经114°54′~119°37′,南北长约500 km,东西宽约300 km,境内南北分别由长江、淮河横贯,西部和南部各有山峦绵延。全省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纵横相连[3]。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冬季常有北方冷空气侵袭,多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晴朗天气多。夏季盛行海洋暖气流,雨水充沛,天气炎热,光照充足。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 d,10 ℃活动积温在4 600~5 300 ℃。年平均气温为14~17 ℃,1月平均气温-4~-1 ℃,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 670 mm,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但天气形势多变,冷暖气团活动频繁,且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又经常有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故常造成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安徽省土壤受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气候的影响,以及地貌海拔变化、坡向不同和类型多样的制约,成土母质理化性质差异,农耕历史悠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土壤类型繁多,过渡性特征明显。在空间上既有水平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变化,还有多种多样中域和微域分布特点。土壤水平分布,自北而南淮河平原为棕壤、潮土、砂姜黑土等;江淮台地丘陵和皖西丘陵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石灰(岩)土等;沿江平原主要为灰潮土和水稻土等;皖南丘陵山地主要为黄壤、红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等。皖南、皖西因种烟气候适宜,质量较好,曾受到国内外烟草专家们的称赞与肯定,朱尊权认为皖南、皖西烤烟的突出特点是香气质和香气量较佳,香气风格突出,适应卷烟工业产品配方改革的需要[4]。
  2.2经济环境
  2008年安徽省生产总值达8 874.2亿元,全省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4 485元。2008年全省财政收入为1 326亿元,年均增长14.1%;2008年财政支出规模为1 622.8亿元,年均增长16.3%。全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8年生产总值中3次产业比例为16.0∶46.6∶37.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8年粮食产量3 023.3万t,油料产量228万t,棉花产量36.9万t。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3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20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 178个。农村改革不断深入。197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序幕。1999年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减免直至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又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工作新机制初步建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3技术环境
  2008年,安徽省各类科研机构1 533个,科技活动人员15万人,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668项,专利申请量达10 409件。涌现出奇瑞公司、江汽集团、海螺集团等一批全国自主创新的典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形成了较为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200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84%;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0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949年的4 400人增加到133.7万人。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在校生增加到8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2%。
  2.4政策环境
  烟叶为农副产品,生产技术强、环节多,涉及烟农、烟草公司、工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是卷烟生产的重要原料物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烟草专卖局一向高度重视烟叶工作,姜成康局长曾多次指出:“烟叶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烟叶稳,则行业稳”。当前,国家局对烟叶工作思路是:以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严控规模、优化结构、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努力保持烟叶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围绕国家局烟叶工作总体部署和“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安徽省烟草公司制定了“稳北促南”,即稳定长江以北产区生产、扩大长江以南产区的规模和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战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贯彻落实国家烟叶政策和扶持措施,稳定和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培育新型烟农。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网络推进,持续创新”的总体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烟叶生产基础条件,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目的是形成适应卷烟工业大企业、大品牌的原料供应体系。
  3安徽省烟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3.1烟叶稳定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皖北烟区面积萎缩,除亳州产区产量相对稳定以外,宿州、蚌埠、阜阳3个产区的产量均不到500万t。皖南地区毗邻江、浙地区,烟农外出务工的就业渠道较广,经济作物较多,由于种烟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再加上烟叶生产的劳动强度大、技术风险高,缺乏适宜皖南山区作业的小型机械设备,烟农种烟积极性相对较低,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难度较大。
  3.2土地资源利用不科学,烟叶合同执行规范性差
  受种烟历史传统、耕种制度、土地面积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安徽省烟叶缺乏整体的烟田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尚未形成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在安徽省部分烟田,经过长期连作,造成土壤理化性状难以满足优质烟叶的生产需要。烟农户数多、规模小,合同契约意识相对薄弱,存在对烟叶合同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不足的问题。
  3.3烟叶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配套技术措施的研究
  烟叶是卷烟工业企业重要的原料,卷烟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原料的风格特点,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特色优质烟叶原料作保障。安徽省烟叶缺乏系统烟叶质量风格特色评价与定位,对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形成机理、区域特色优质烟叶的彰显技术缺乏系统深化的研究。
  3.4种植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病害趋重,技术落实不到位
  “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栽培保障特色”,品种是决定烟叶特色风格仅次于生态条件的重要因素。2008年主要品种云87种植5 040 hm2,占58.2%,龙江911为1 300 hm2,占15%,品种较单一,主栽品种病害发生趋重。在皖南地区,在大田生长后期受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易造成青枯病的发生、蔓延。只能通过轮作、移栽期调整、田间消毒、土壤改良等栽培种植方式进行防治。但在安徽省大部分烟区都存在技术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包括不能按要求进行育苗、整地不规范、不能适时移栽、田间卫生状况差、不能充分成熟采收、烘烤工艺不到位等,影响烟叶质量的稳定提升。
  4发展对策
  4.1加大技术落实到位,稳步提高烟叶质量
  安徽产区在国家局2008年度烟叶等级质量监督检查中,工商交接烟叶等级合格率为65.6%,位于全国产烟省份第4位,尤其是皖南烟叶公司被国家局授予“收购和调拨烟叶等级质量较好的烟叶产区”称号并通报表彰。烟叶质量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卷烟品牌质量的稳定,同时也与安徽省烟叶已树立的良好品牌形象密切相关。安徽省烟叶产区应继续提高适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烟叶生产和质量水平,稳定烟叶质量,不因年份间的丰欠、供需关系调整而波动,满足卷烟工业大企业、大品牌对优质原料的需求[5]。
  4.2因地制宜务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烟叶产区,尤其是皖南产区,要扩大烟叶生产规模,应加快基层烟站的建设与改造,以合理规划、相对集中、方便烟农、有利管理为目的,统一烟叶工作站建设标准和建筑规范,建成一批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烟叶工作站,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规模推进“的原则,进行烟水配套建设工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建设密集烤房群和密集烤房组,编烟棚、分级棚、回潮房等附属设施配套,形成专业化烘烤工场。对密集烤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造,按照降耗、省工、耐用、经济的原则,以新建8 m以上的密集烤房为主,整村边片推进。统筹规划连片烟田机耕路建设,与机械作业相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能通”的目标,为安徽省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烟草农业的转变、烟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好特色烟叶开发工作
  皖南烟叶公司近几年来一直贯彻“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栽培保障特色”特色优质烟叶研究思路[6],生产出具有“焦甜香”风格的浓香型烟叶,得到了工业企业的认可。今后应以基地建设为契机,与工业企业、科学院所密切协作,深层次合作[7],在特色优质烟叶风格特色、形成机理、烟叶配套生产技术、工业使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有所突破。在特色烟叶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建立组织机构,实行特色烟叶项目负责制。坚持“主攻质量,注重特色”,向质量要效益,以特色树品牌。稳定的烟叶质量和风格明显的特色,将是安徽省烟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4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育职业化烟农队伍
  烟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安徽省烟叶产区应以人为本,抓好烟叶基层队伍建设,包括烟叶管理岗位人员和技术岗位人员。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技术队伍中去,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从态度上尊重人,从行动上爱护人,从机制上激励人。全面开展基层烟叶技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安排符合条件的烟叶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各层级的烟叶技能职业资格鉴定,加快烟叶技能职业型人才的梯次发展。稳定对烟叶有较高依赖度和忠诚度的烟农,培育职业烟农队伍。强化对职业烟农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加大职业烟农的培训力度,制订相对完善的职业烟农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全力培养他们成为能从事烟叶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烟农,扩大职业烟农比例,逐步在省内建立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队伍。
  4.5稳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将烟叶种植向重点烟区、优质烟区、潜力烟区集中,优化布局,推进连片种植,重点扶持种烟专业乡、专业村。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探索与完善与集约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主要烟叶技术标准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主要业务操作专业化。完善烟田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通过租赁经营、地块互换和返租倒包等模式实现土地流转。积极发展机械化作业,加快烟用机械引进和研发,完善机械化作业运作模式,推进烟草农业的农机化进程。以规模化种植为突破口,以专业化服务为重要保障,以机械化作业为重要途径,实现产业和环境、烟区和农村、烟叶与农业、企业与烟农的协调发展。
  4.6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管理
  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精准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硬件投入,改善基层网络条件,逐步实现信息管理系的升级。以信息化推动烟叶流程优化,延伸烟草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范围。建立各类专业数据库。利用烟草农业网站、呼叫中心等信息手段,加强面向烟农、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烟叶业务管理模式,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全面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5结语
  烟叶是卷烟生产重要的战略物资,优质卷烟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质的烟叶原料。现阶段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卷烟工业企业实行“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规模的提升和强势卷烟品牌的扩张,烟叶产区持续提供数量稳定、特色风格彰显的烟叶原料成为品牌扩张后工业企业的必然需求,这给烟叶产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安徽省烟叶产区可从落实技术到位率、完善烟叶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优质烟、加强烟叶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烟叶经营管理水平,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拓展市场,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

参考文献


  [1] 汪银生,邹健.安徽烟草的起源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6):733-737.
  [2] 赵振山,聂和平,陈江华,等.中国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指南[S].中国烟叶公司,2009.
  [3] 侯光良.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朱尊权.浅谈皖南烤烟生产技术问题[J].安徽烟草科技,1992(3):1-2.
  [5] 王保义,杜元东,滕兆波.烟叶原料生产应满足卷烟工业的要求[J].中国烟草科学,2002,23(1):30-32.
  [6] 唐远驹.试论特色烟叶的形成和开发[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1):10-13.
  [7] 杨盛刚,王玉平.对卷烟企业、商业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建设烟叶基地的认识[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3):35-3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