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75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758 日期:2025-09-19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口腔病变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大理州人民医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本院感染病科收治301例AIDS患者中有106例发现口腔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 301例AIDS中有106例发现口腔病变,其中7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18例黏膜毛状白斑,12例AIDS相关牙周病,10例疱疹性口角炎,6例非特异性口腔溃疡。结论 口腔是艾滋病感染症状好发部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是AIDS最常见的早期征象。口腔医师应清楚认识AIDS口腔病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治过程中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预防交叉感染。对难以治愈的“霉菌性口炎”或反复发作,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

【关键词】 艾滋病;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艾滋病(AIDS)除具有全身病变和体征外,口腔黏膜的病损,越来越引起口腔医师的重视,国内有许多艾滋病口腔病损报道[1,2,3],许多AIDS是以口腔表现为首发症状的。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感染病科2005年7月~2008年12月间共收治301例AIDS患者,其中有106例有口腔表现,口腔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有2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08年12月本院感染病科共收治301例AIDS患者,其中106例有口腔病损,男性71例,女性35例,年龄:24~95岁,平均年龄36±16岁。传播途径:静脉吸毒62例,异性性传播42例,输血2例。

  1.2 临床检查 AIDS口腔病变106例患者HIV抗体阳性,经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法(WB)确证,均符合我国2001年艾滋病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查HIV抗体而确诊为AIDS。由感染科和口腔科医师完成全部病例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内容:三大常规、B超、胸部X线片、CT、MRI,个别病例还需进行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和脑脊液医学检查,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均做真菌培养,观察念珠菌生长情况。

  1.3 治疗方法

  1.3.1 AIDS口腔病变的治疗 根据感染的细菌、真菌、病毒,首先控制机会性感染,再考虑实施规范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本组106例患者,行HAART治疗者32例。

  1.3.2 口腔局部治疗 实施HAART治疗的患者,大多数可出现不同程度肝、肾功能异常,以及患者贫血,血小板少症状,口腔局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了进一步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利于HAART规范顺利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除保持口腔清洁外,抑制霉菌生长。由医生协助,用30ml/L过氧化氢液棉签轻轻擦拭口腔黏膜表面的病损,清除口腔内异常分泌物,坏死物、食物残渣、软垢等,动作轻柔、准确,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口腔清洁1次/d。清洁后用5%碳酸氢钠漱口,每次含漱1min,再用制霉菌素100~200万单位研碎与甘油调和,涂布病损,2次/d。

  2 结 果

  301例AIDS患者共发现106例口腔病损,发生率为35.2%(106/301),其中口腔表现首发症状的有28例,占26.4%(28/106)。口腔病损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75例,占70.7%(75/106),首发症状20例,占26.6%(20/75),毛状白斑18例(10例伴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AIDS相关牙周病12例(5例伴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单纯疱疹性口角炎10例,非特异性口腔溃疡6例,未发现口腔肿瘤(卡波济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考虑与本地区AIDS临床谱中机会性肿瘤少见有关。大部分患者均有发热,咳嗽、消瘦、乏力、腹泻等症状,伴有肺结核,卡肺氏囊虫肺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肺炎等常见的机会性感染。106例患者中T淋巴辅助细胞(CD4)计数检测,CD43个/ul~297个/ul,平均95±85个/ul,CD450个/ul者达45例。7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取舌背等病损区刮除物进行真菌培养,全部有白色念珠菌生长。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75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周56例痊愈,19例明显好转,继续用药1~2周均痊愈。

  3 讨 论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能导致口腔、上呼吸道、阴道黏膜及全身感染[4]。AIDS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大为增加,其中以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asis,OC)最为常见,HIV感染者在口腔的最初表现为口腔念珠菌感染,也最常见,有人认为它和毛状白斑可作为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的预测性指标[5],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a)是主要病原菌[6],1992年WHO艾滋病口腔表征协作中心制定了艾滋病口腔的表征分类和诊断标准,OC被列为第一类与AIDS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资料显示HIV感染者中OC的发生率为20.6%~56%。陶人川[1]调查广西64例AIDS患者中OC发生率为60.9%(39/64),本组106例AIDS口腔病损中OC有75例,发生率为70.7%(75/106),与陈昌荣[2]报道的72%一致,其中20例为首发症状,占26.6%(20/75)通过临床观察,与本组病例全为AIDS终末期有关;本组OC临床表现为4型[4],假膜型;红斑型;颗粒型;口角炎型,好发于舌背、腭、软腭、颊粘膜、口角等部位,念珠菌感染重者常伴皮肤、指(趾)甲真菌感染,表现为皮癣,灰指(趾)甲,有的病例出现深部器官感染,如“隐球菌脑炎”等。各种口腔病变可同时存在,本组病例中发现毛状的白斑伴C·a感染,AIDS相关牙周病伴C·a感染。在治疗口腔病损中我们发现患者CD4计数越低,治疗效果越差,越易复发,疗程长。OC局部治疗,结合实施科学规律HAART治疗病例,随着CD4升高,口腔病变消失,说明HAART是HIDS口腔病变的根本治疗方法。

  随着HIV感染者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接触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当机体被HIV感染后,有一段时间血清中尚不能测出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且具有传染性,这段时期被称为“窗口期”,大约4周至3个月。在被HIV感染后出现症状被诊断为艾滋病这段时间为潜伏期,自数月到数年不等,多为7~10年,在此期间,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皆不知其为HIV感染者,但他们具有传染性,可能因为其它疾病来医院就诊,因此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具备严格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暴露”。完整的皮肤一般不会感染,但非胃肠道粘膜如眼结膜、鼻黏膜、口腔黏膜及生殖器黏膜即使完整无损也可能感染。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清楚认识AIDS口腔病变,早发现和早诊断,在诊治过程中,需提高警惕,加强医务人员自身保护,防止“HIV”暴露,诊治动作要稳、戴口罩和保护面罩及双层手套,对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为止没有预防HIV感染的有效疫苗和药物,预防的重点在于加强个人防护。OC是AIDS口腔病损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排除戴义齿修复者,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外,对非法采供血、输血、静脉吸毒或不安全性行为等特殊人群,如出现难以治愈的霉菌性口炎或反复发作,原因不明的疱疹性口炎或出现毛状白斑等口腔病变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

参考文献


 [1] 陶人川,邓华颉,牙祖科,等.广西地区64例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患者口腔病损的临床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4):338~340.

  [2] 陈昌荣,陈建钢.72例HIV/AIDS口腔病损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11):688~690.

  [3] 刘宏伟.艾滋病及其口腔表征的诊断[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08,1(9):525~528.

  [4] 白天玺,张庆华.现代口腔念珠菌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37~238.

  [5] 周 威,赵瑞芳.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附2例报告)[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16(1):77~78.

  [6] 陈建纲,钟志华,吴小燕,等.HIV/AIDS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1):83~8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