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6.5”事件血液保障策略与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753 日期:2025-09-19 来源:论文网

     作者:朱国标,彭涛,赵景岚,杨洋,何花

【摘要】 目的 研究解放军成都血站应对公交“6·5”事件血液保障策略和措施。方法 收集和分析血站6月5日~18日采供血各种信息。结果与结论 “6·5”事件发生后,解放军成都血站启动应急预案快,措施得当,保障有力,是成功进行突发事件血液保障的范例。

【关键词】 突发事件;血液保障;烧伤

2009年6月5日上午8点20分,成都市一辆9路公共汽车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27人死亡、70余人被烧伤的特重大事故。距离事故现场不远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全院紧急动员,迅速投入救治工作,事故后半小时,45名伤员迅速被送入医院各相关科室。输血科闻讯后,紧急动员,全面投入“6·5”事件血液保障工作。

  1 迅速启动突发事件血液保障预案

  事故发生后数分钟,医院即向有关科室下达了救治伤员的指令,输血科接到指令后,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血站突发事件血液保障预案》要求,全科紧急行动起来,投入血液保障工作。

  1.1 迅速收拢科室人员,进入临战状态[1~2]

  接到医院指令后,输血科紧急召开科务会,确定科室进入临战状态,做出如下决议:科室人员取消休假,在科室待命,周末继续上班;成立指挥组、采血组、供血组、后勤保障组;全体人员中午在科室集中就餐;加强机采血小板、机采血浆及全血的采集力度;全力保障烧伤人员用血。

  1.2 成立指挥组、采血组、供血组和后勤保障组

  规定了各组任务,提出了相关要求。指挥组负责内外协调,掌控血液制品库存动态,参加伤员用血会诊;采血组负责组织人员、物资,采集全血和成分血;供血组负责临床供血,确保伤员用血需求;后勤组负责组织采供血物资,提供工作人员餐饮。

  1.3 指派专人了解收治伤员的情况

  事件发生后,输血科第一时间主动介入血液保障工作,及时向机关、急诊科、收治伤员科室了解收治伤员人数、伤情和烧伤程度。医院共收治此次伤员45名,其中危重烧伤伤员17名,有6名伤员烧伤面积超过90%。

  1.4 摸清血液库存底数

  迅速指定专人分类统计库存血,特别是血浆和血小板存量。6月5日库存血情况:红细胞806U,新鲜冰冻血浆139 000ml,机采冰冻血小板59.5个机采单位,冷沉淀148U,无全血,无机采血小板。

  1.5 预测血液制品用量

  按照17名烧伤伤员伤情及伤情发展规律,预测一周内用血量:新鲜冰冻血浆150 000~250 000ml,新鲜全血或红细胞200~400U,机采血小板100~200机采单位,冷沉淀50~200U;两周内用血量:新鲜冰冻血浆200 000~300 000ml,新鲜全血或红细胞300~600U,机采血小板150~300机采单位,冷沉淀100~300U。

  1.6 与救治科室,建立每日用血信息沟通制度

  派专人每天了解伤员用血信息,要求临床科室提前1~2天预约机采血小板、新鲜血和冷沉淀。及时参加伤员用血会诊,对我科难以筹集到的血液品种,及时与卫生厅和地方血站协调,补充不足部分。

  2 全力做好救治伤员的血液准备

  以往的经验证明[3~6],无论战时血液保障,还是突发事件血液保障,血液准备是做好血液保障工作的关键。做好适度的血液准备,既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需要,又不会造成血液制品的浪费。美国911事件血液准备工作明显过度,95%以上的血液被废弃,此次我们在血液准备工作中,未报废一滴血,并且100%地保障了临床的救治需求。经验在于血液准备工作做的好。做好血液准备工作一是依赖于对伤员用血量的准确预测,二是依赖于与临床建立有效地沟通制度,能够提前了解伤员的用血信息。通过对库存血和预测量比较分析,确定了科室重点在于筹集足够的新鲜冰冻血浆、加强机采血小板和新鲜血的采集力度。输血科在血液准备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1 向省卫生厅申请,从其他地方血站调剂部分新鲜冰冻血浆,保证库存基数不低于200 000ml,能满足伤员及全院病员1~2周用量。在卫生厅的支持下,6月6日即从泸州中心血站调剂血浆150 000ml。

  2.2 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无偿献血志愿者前往我院捐献全血和成分血。由于社会对“6·5”事件烧伤伤员的关注、媒体对伤员用血需求的不间断宣传等因素,导致广大市民来我院献血热情空前高涨,其间还出现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短短的10余天,即有856人来我院捐献了全血和不同的成分血。他们中间有兄弟、夫妻、父子、母女;有省市红会、青协选送的志愿者;有来自数百公里的地震灾区志愿者;有20余名来自天回社区的50多岁大嫂。800多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勇跃献血,使“6·5”事件血液准备趋于完美。

  2.3 将机采血小板准备当作重点来抓

  机采血小板不能长时间存储的特殊性,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局限性,给机采血小板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难。而6月7日会诊专家提出,要求输血科为14例危重伤员每天每人准备6个机采量的机采血小板,按照这个数量来准备即使集中全四川省血细胞分离机资源,亦相当困难。对于会诊专家意见,输血科提出了按需准备的观点。具体做法是:每天为14例重症伤员每人每天准备1~2个机采量,并提前预存10个机采量的血小板,以应付突然出现的情况。机采血小板准备由输血科和成都血液中心共同完成,每天根据前一天用量及预存量确定第二天的计划量。输血科每天准备量8~10个机采量,剩余部分由成都血液中心负责补充。按照这种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机采血小板的报废,又保证了临床需要。事实证明,会诊专家提出的量远超过实际需要量,日用量最高峰仅18个机采量,尚不足1/3。

  2.4 根据临床需要组织采血[5]

  此次伤员救治工作中,血液制品使用量有如下特点:(1)血液制品需求量大(见图)。伤后一周,平均每天使用量近270U;(2)伤后不同时期需求血液成分有明显差异。伤后当天,新鲜冰冻血浆量达峰值,伤后第3天机采血小板使用量急剧增加,全血主要使用于伤后一周开始的手术;(3)需要机采血小板的量较大。(4)需要新鲜全血和红细胞量较大。根据这些特点,我科6月5日~7日主要是采集机采血浆;6月7日~13日,伤员需求血小板增加,我科加强了机采血小板的采集力度;6月8日起会诊专家提出伤员需要使用新鲜血,我们又加强了全血的采集力度。到18日共有856人在我院捐献了各种血液成分达3 326U血,有力保证了伤员的治疗需要。

  3 充分利用血站职能,加强自采血工作[5,6]

  事件发生后,输血科迅速加强自采血力量的配置,将捐献全血和机采成分血的功能充分扩展,全天候开展接受无偿献血工作,保证有献血意向的同志能及时献血。6月5日~18日共有856人次来我站献血,自采血总量达3 326U,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均大于同期伤员使用量,满足度达130%。大幅度减少了外调血,并适度支持了医院普通病员的用血需求。这也是军队血站集血站和输血科功能于一身巨大优势,是解放军成都血站成功进行2008年抗震救治血液保障和“6·5”事件血液保障的重要经验。

  4 全力保障临床救治伤员的血液需求

  输血科既要保障烧伤伤员的临床用血,还要保障医院近2000名病员的临床用血,为了确保烧伤伤员的临床用血需求,输血科全体动员,采取了多种措施。

  4.1 从泸州中心血站紧急调剂150 000ml血浆。在卫生厅大力协助下,泸州中心血站于事件第二天即将救治伤员需要的150 000ml血浆送达我院。

  4.2 从成都血液中心补充调剂机采血小板28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不能长时间保存的特性,给我站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用血小板高峰的6月7日~10日,采血组两台血细胞分离机全天采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成都血液中心了解到此情况后,主动补充我站不足部分,前后共28个治疗量。

  4.3 根据临床需求,及时组织采集伤员手术需要的新鲜全血和红细胞572U。

  4.4 临时调集血液保障所需设备,采浆机、恒温水浴箱、血小板保存箱、低温冰柜共7台件,有力地保证临床用血需求。

  4.5 保障伤员救治用血 6月5日当天伤员用血主要以血浆为主,达282U;机采血小板使用高峰出现于6月8日,为180U;全血和红细胞使用高峰出现于6月10日,达56U,这与烧伤救治过程一致。烧伤后一周用血量较大,总量达1886U,占全院同期用血的62.4% (1 886/3 023)。最高峰出现在6月6日,全天用血656U。见图1。

参考文献


 [1]吴卫星,杨宁,栾尧.突发事件时血液供应方式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 165~167.

  [2]朱国标,肖洁,彭涛,等.汶川地震解放军成都血站血液保障情况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4):372~375.

  [3]王乃红.成都市地震灾害应急采供血措施及效果[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 574~576.

  [4]朱国标,彭 涛,甘新宇,等,野战输血体系在汶川地震军队系统血液保障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3):348~349.

  [5]赵景岚,廉 维,符 宇.地震期间机采血小板、血浆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121~122.

  [6]朱国标,彭 涛,甘新宇.抗震救治血液保障是战时血液保障的一次成功实践[J].西南军医,2009,11(2):307~3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