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结肠疾病;螺旋CT;肠道造影;诊断
螺旋CT具有的多列探测器及Z轴方向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扫描,一次屏气可以完成整个大肠的等方体容积数据。我们利用螺旋CT表面覆盖成像(SSD)的三维重建技术对71例患者进行结肠造影(CTcolography,CTC)。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行CTC检查者7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54.5岁。所有患者均做了气钡双对比灌肠(DCBE)。除10例显示正常的结肠及8例结肠多发憩室外,经手术病理证实者53例;做纤维结肠镜检查者13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在检查前3 d食用少渣食物,检查前1 d晚饭后口服50%硫酸镁50 ml,饮水约1500~2000 ml清洁肠道。CT检查前10 min肌注山莨菪碱(6542)10~20 mg,左侧卧位经肛门注入气体约1000~1500 ml,采用仰卧或俯卧位扫描。
使用GE Hispeed CT/i螺旋CT机,扫描管电压120 ~ 140 kV,管电流220 ~ 280 mA,扫描层厚3.0 mm,重建间隔1.5 mm,螺距2.0(范围1.7 ~ 2.2),视野36 cm×36 cm,扫描及屏气时间17 ~ 24 s,扫描范围约20 ~ 40 mm。
应用图形工作站(sun advantage windows 2.0 )的threedimension软件包或Navigator软件包进行图像数据处理,以螺旋CT横轴图像作为原始图像,采用表面覆盖成像(SSD)技术获得三维重建图像。使用特殊透明重建(raysum) 技术获得与DCBE类似的透明图像。
1.3 结果评估
所有CTC资料经2 ~ 3位放射科消化组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读片,并且经2人以上发表相同意见认可,对CTC显示结果进行评估。
2 结 果
2.1 检查结果
71例CTC检查1次成功67例,成功率为94%。失败的4例中3例因肠内残留液体过多而掩盖病变,变换扫描位仍未成功;1例因肠内粪便较多而影响病变显示。全部71例患者均进行了钡灌肠检查,成功率为100.0%。CTC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0%。
2.2 CTC三维重建图像的表现
2.2.1 正常结肠10例
SSD可见直肠半月皱襞及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的半月皱襞规整,回盲瓣及末端回肠形态规则。
2.2.2 结肠癌45例(腺癌43例,腺鳞癌2例)
肠管向心性不规则狭窄32例,狭窄近端或远端多发肿瘤结节23例,肠管短缩8例;肠管偏心性狭窄13例,侧壁菜花样肿物8例,侧壁溃疡6例。45例患者SSD与DCBE均进行了对照,SSD上隆起处为溃疡性病变,凹陷处为结节。本组SSD显示了直径3 mm以上的肿瘤结节和瘤旁子结节、溃疡及全部45例病变肠管的狭窄,其中6例最窄的狭窄管径为3 mm,DCBE只显示出狭窄远侧端呈杯口状,SSD上显示了狭窄肠管的近侧端、远侧端肿瘤结节及不规则的狭窄段。SSD对狭窄的肠管及狭窄近端或远端肿瘤结节的显示较DCBE敏感,但对直径3 mm以下的肠管狭窄、肿瘤结节及表浅的小溃疡没有显示。运用raysum技术获得与DCBE类似的透明图像,其中26例同时显示近侧及远侧肠壁的病变范围。使用CUT软件切除病变以侧肠壁,自肠管内观察病变。
2.2.3 阑尾黏液囊肿1例
SSD表现回盲部弧形压迹,表面光滑,回盲瓣及末端回肠形态规则。与DCBE对照形态相似。
2.2.4 结肠息肉3例
3例息肉直径分别为6 mm、8mm、10 mm,SSD见肠壁1个深凹陷,经raysum获得与DCBE相类似的透明图像。使用CUT软件切除以侧肠壁自肠管内观察,肠管内隆起处为息肉或结节样病变,凹陷处为溃疡性病变,同时与新鲜大体标本对照,两者所见相似。SSD显示出直径3 mm以上的息肉及其表面多个小结节和4 mm深的黏膜沟,对直径3 mm以下的小结节、溃疡、黏膜沟不敏感。
2.2.5 结肠多发憩室8例
SSD显示出囊径3 ~ 5 mm突向肠腔外的小囊状影18个,raysum与DCBE所见相似。DCBE所见直径1 ~ 2 mm的憩室SSD均未显示。运用CUT软件自肠管内观察憩室口,因其直径<3 mm而未显示。
3 讨 论
CTC是应用图形工作站(sun advantage windows 2.0)的threedimension软件包或Navigator软件包以螺旋CT横轴图像作为原始图像,采用SSD技术重建结肠内气体—肠壁界面的三维图像[1]。使用raysum技术获得与DCBE类似的透明图像。运用CUT软件适当切除阻挡病变的肠管,充分暴露病变,对偏侧性病变切除病变对侧肠壁,自肠管内观察病变,并同时运用“旋转”功能沿横、纵及垂直轴旋转,改变放大系数使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晰。CTC对直径3 ~ 5 mm的憩室、直径3 mm以上的狭窄、溃疡、肿瘤经节和瘤旁子结节及直径6 mm的息肉等已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本组病例在扫描层厚3 mm、重建间隔1.5 mm、螺距2.0的条件下,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本组4例CTC诊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肠内残留及液体分泌过多和类便存留。
CTC只需空气1种对比剂,而DCBE需要空气和钡剂2种对比剂。CTC避免了DCBE检查中因气钡剂混和不佳、肠内分泌物的影响而导致的肠壁涂抹效果不好,以及钡池、龟裂等对图像质量的不良影响或病变遗漏。CTC的SSD图像对肠管狭窄及肿瘤断端的显示十分敏感,且只需空气作为对比剂,空气容易通过钡剂不易通过的狭窄部位,在6例肠梗阻的病人,DCBE只能观察到梗阻远端不规则缺损或狭窄的部分轮廓。CTC还克服了纤维结肠镜由于肠腔狭窄而难以到达病变近侧的缺点,对病变部位不受入路限制可任意到达所需观察部位,并采取多角度观察,可更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本组CTC的近端显示率为100.0%(40/40),DCBE的近端显示率为87.5%(35/40)。
CTC的检查时间短。扫描时只需1次屏气17 ~ 24 s即可扫描20 ~ 40 mm的范围,将CT横轴扫描的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运用SSD技术获得三维重建图像只需1 ~ 2 min,而1次DCBE检查一般需10 ~ 20 min;CTC检查时病人无需变动体位,三维图像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显示病变结肠,从DCBE不能显示的足侧或头侧投影方向观察病变;对影响病变显示的重叠肠管运用CUT软件进行逐一摘除,使病变充分暴露,特别适用于乙状结肠及肝曲、脾曲结肠的病变显示;图像于工作站运用raysum软件处理后获得与DCBE类似的透明图像,克服了SSD时肠管对病变的掩盖,在显示重叠病变方面起一定作用,尤其以肿瘤远近端的显示效果良好。较DCBE更适合年老、体弱、心衰及因脑血管疾病行动不便的患者。CTC不能观察肿瘤外侵犯范围,需结合原始的横轴图像就肿瘤的外界及对其他脏器、组织的侵犯做出诊断。对于克服少量的滞留肠液,可以采取变换检查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或侧位进行扫描;以肠内较多滞留肠液可以延时2 ~ 4 h再行CT扫描。
CTC是一种新的结肠疾患检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无痛苦的特性,在不适宜做DCBE或FC检查的患者可首选CTC。
参考文献
[1]王克礼,李智勇.结肠CT成像的临床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13.
[2]Ven Gelder RE,Venema HW ,Serlie IWO,et al.CT Colonography at diferent radiation dose levels:feasibility of dose reduction[J].Radiology,2002,224: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