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观察及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479 日期:2025-09-16 来源:论文网

       作者:梁丽,蒋云,潘亚娜,王欢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在有效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合理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AMI患者25例,年龄在65~86岁之间,有先兆症状15例,不典型症状10例,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等,死亡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1.1 老年AMI病人常无典型的胸部疼痛,65岁以上的AMI病人按症状出现频率,主要是气急,其次是胸部疼痛。对老年人不宜以有无胸痛发作为鉴别AMI的主要依据,老年人如出现气急、面色苍白、意识淡漠等症状应考虑有发生AMI的可能;老年人自诉上腹部不适,并有恶心、呕吐、反酸等,应仔细询问平时并无胃病史,胃疼与进食有无明显关系等,需注意与AMI鉴别,我科就收治了3例以上腹疼痛为主要表现的AMI患者。

  1.2 老年人突然昏迷不醒、抽搐、病情比较严重,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后,心电活动紊乱,极易造成心律失常,如突发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这类病人也应考虑有发生AMI可能;曾患有冠心病、高血病等病史病人发生AMI时可表现为胸闷、大汗、咳嗽、不能平卧等,对于此类症状的老人应考虑有发生AMI的可能;有些症状及体征极为隐蔽,表现为咽喉部疼痛、牙痛等[1],我科收治的病例中有2例表现牙疼、1例为颈部不适,这些症状看似与心脏关系不大,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反复发作或加重时,应考虑有发生AMI的可能。

  1.3 据黄连秋等[2]报道,AMI在24h出现2个高发时间段,即6:00~9:00和18:00~21:00,分别占35.7%和23.8%,发病时发现病情不及时,51.14%患者在发病6h后才被察觉和诊断,有明显诱因的占88.10%,其情绪激动、劳累、排便困难是主要诱发因素,病死率高,为26.19%,死亡因素主要是多器官衰竭和心律失常,分别占54.55%和27.27%。在我科的老年AMI中,也有很多患者有以上特点,这主要与老年人反应迟钝和对该病不够了解有关;且老人因便秘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也很常见,故在平素护理中,注意保持老人大便通畅尤为重要。

  2 护理体会

  2.1 护理

  2.1.1 休息

  入院后1~2d卧床,4~5d取半坐卧位,在病人心电图稳定,没有胸痛的情况下进行早期康复运动,包括腹式呼吸、足部旋转和伸展6~7d被动肢体运动,7~10d可逐步起床站立,原地踏步,室内散步,11~12d增加室内步行时间,13~14d步行速度可稍增快。若伴有心衰者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伴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限制探视,保持病房安静、温度适宜,进食、排便、洗漱、鄱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      

  2.1.2 合理氧疗

  急性期应持续吸氧,氧流量为5~6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可减为2~3L/min。有效的氧疗,可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心肌供氧,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死范围。若伴有急性左心衰者,应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湿化氧气,以降低肺泡内表面泡沫的张力,从而减轻气喘气憋,呼吸困难等症状。

  2.1.3 饮食护理

  最初2~3d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随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软食和普食。食物应低脂、易消化,宜少食多餐,低盐、低脂、禁忌烟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及限制热量摄入,避免过饱。

  2.1.4 溶栓后护理

  在溶栓前应抽血查凝血四项、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做18导心电图,询问有无溶栓的禁忌证,准确、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同时应严密观察用药后有无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内脏出血等症状。使用溶栓药物后应定期描记心电图,抽血复查心肌酶谱,并询问病人疼痛情况以便为溶栓是否成功提供资料。在溶栓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新的病情变化,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或猝死等,床旁应备有除颤器及呼吸机等急救器材。

  2.1.5 加强心电监测力度

  老年AMI合并高血压多,同时又易发心衰、心源性休克,加上使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时应对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血压增高,使心脏负担加重,可易诱发心衰,从而使梗死面积扩大;血压过低,可能是降压药用量过大或合并心源性休克。心率的变化反映了心功能及心肌耗气量的变化,心率增加,心肌耗气量增加,心率减慢可能是用药影响或有传导阻滞。均需采取持续心电监测,并建立特级护理,随时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每半小时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一次,监测护士应训练有素,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有较好的心电专业知识,注意心电监测中心电图的改变,单位时间内早搏的增加或减小,性质的变化。判断其程度,预测演变过程。由此充分掌握和利用监测系统,借助监护系统来指导急救护理,预测某些致命性的心律失常,预见性的备好急救器材,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小AMI的死亡率。

  2.1.6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抢救过程中病人可能会伴有意识丧失、频繁呕吐,应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鼻腔、口腔分泌物,保持口鼻腔清洁及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尿量变化及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心功能及血压变化调节输液滴数;重视病人的安全护理,患者烦躁不安时应给予上约束带和使用防护栏,防止坠床及保证患者舒适,牙关紧闭抽搐者,用压舌板裹上数层纱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咀嚼肌痉挛时而咬伤舌头,工作人员动作应轻,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而加重病情。

  2.1.7 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AMI发生

  老年发病特点是病情重,起病急,前驱症状不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密切观察病情,通过对病人的行为、功能、认知、情感变化,发现现存或潜在的症状,捕捉发病前先兆,凡患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疾病,有情绪激动、劳累、排便困难等明显诱因;突然了生胸痛、胸闷、上腹闷痛、恶心、呕吐、牙痛等时,应重视患者主诉,并预测将要发生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AMI发生。值得指出的是,6:00~9:00和18:00~21:00这个时间段是老年患者发生AMI的高峰,此时正好是值夜班护士交接班时间,因人手少或忙于交班,患者发病不易被发现,应引起重视[2]。

  2.2 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AMI病情凶险,病程重,卧床时间长,加上老年人平时多伴都有慢性病或老年性疾病,对痊愈信心不足,并有不同程度的健忘或耳聋及老年人多有思维固化,生活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依赖性强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紧张等情绪,心梗时患者的濒死感,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梗死范围扩大。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心理、生理特点应尊重、同情、理解老年人,听取他们对自已病情、检查和治疗的意见,对其疾病认识加以正确引导,并争取家属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沟通技巧;在治疗的同时应耐心开导和安慰患者,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促使患者对其治疗、护理的信赖,取得信任及配合;进入恢复期后,应让家属协助患者,解除孤独感和情感依赖,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3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

  AMI稳定期病人应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心功能进行适当锻炼,减小应激因素,病情允许者可食新鲜水果及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从而保持大便通畅,若有便秘者应给予缓泻剂或清洁灌肠以助排便;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定期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及心电图复查;指导患者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的简易应急措施。以上方法根据文化程度高低给予耐心讲解及发放宣传资料,使其患者及家属了解更多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最终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也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金艳宏,王玲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4(3):41~42.

  [2]黄连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42例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J].教学.管理.护理,2007,(2)4:691~69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