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MINI PACS系统建设及使用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343 日期:2025-09-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MINI PACS系统的组建方法,总结PACS系统组建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 我院于2003年组建了一套MINI PACS系统,现就组建及使用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我院组建的MINI PACS系统,功能完善,系统运行稳定,完成了CT、CR、MRI等数字化医学影像的存储、传输,加快了病人处理速度。结论 MINI PACS系统的组建和工作流程设计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PACS系统的运用加快、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 数字化 医学影像 存储 传输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数字化成为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普通胶片的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医学影像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全新概念的医学影像存储、传输、查阅系统,以便管理目前的数字化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广泛使用而产生的,它是以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要求,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是医院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及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我院于2003年建立了一套MINI PACS系统,现将我院建立和使用该系统的体会作一下交流。
材料与方法
  1.情况分析
  1.1一般情况分析:我院作为一家地市级三级乙等医院,开放病床500张。当时每天普通放射平均100张胶片,CT平均每天35个扫描部位,MRI平均每天10个扫描部位。
  1.2设备情况:放射科现有的数字化设备有CT、CR、MRI,图像都是DICOM3.0标准。普通放射采用CR摄片,利用了现有的X线机,使其图像数字化。CT、CR具有开放的worklist功能,能直接从ris系统取到病人信息; MR不具备开放的worklist功能,需要分诊台显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ID号、流水号等。
  1.3数据量情况:CR图像每幅数据量为1K×1K,10M/幅;每天平均总量为1G;CT图像每幅数据量为512×512,0.5M/幅;每个扫描部位按20层计算,每天平均总量为0.34G;MR图像每幅数据量为256×256,0.125M/幅;每个扫描部位按30层计算,每天平均总量为0.4G;每天放射科总数据量为1.4G。半年在线存储量为250 G。
  1.4终端节点分布:诊断工作站3台,MR分诊1台,登记1台,统计1台,CT、CR、MRI各1个点,激光相机1个点。
  2硬件、软件配置:激光相机共享
  2.1 服务器:DELL powerEdge 2600 CPU:Xeon1.8G 内存:2GB ROM 硬盘:300G SCSI 网卡:100MB UPS:APC3000VA 软件运行环境:LINUX,系统软件:系统管理模块、影像归档服务器模块、RIS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库:基于ORACLE8i大型网络数据库设计,支持大任务量并发请求。
  2.2 诊断工作站 CPU:P2.4G 内存:512M 硬盘:40G 显卡:双头32M 显示器:两台21英寸纯平高分辨显示器。 软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 SP3中文版;MedViewer图像浏览软件;HHRIS诊断报告软件。
  2.3 登记、统计、分诊工作站:CPU:P2.4G 内存:256M 硬盘:40G 显示器:17英寸纯平显示器。 软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分别装登记、统计、分诊工作站软件。
  3.PACS的运行
  PACS改变传统的放射科运行方式,进而对科室管理和工作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PACS的运行方式必须根据各医院及放射科的具体情况制定。
  3.1 工作流程设计
  (1)病人在临床开出检查单后,病人凭申请单到登记室登记、编号,将病人信息录入RIS系统;
  (2)病人带申请单到机房进行CR、CT、MR检查;
  (3)图像传人PACS服务器,激光相机打印胶片;
  (4)医生于诊断工作站根据RIS信息从PACS系统调出未写报告病人的图像,浏览后编写诊断报告,经过上级医师复核后打印报告。
  (5)病人到登记室取报告和胶片。
  3.2 图像存储
  病人图像资料保持半年在线存储,超过半年必须作长期存储,我院采用刻录光盘并索引的方式储存。为保证病人图像资料刻录质量,避免遗漏,便于查找,制定了以下存储做法:
  (1)每日病人图像以CT、MR、CR分别打包在控制工作站上双备份刻录。 (2)所刻录在诊断工作站上打开图像印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
  (3)编制光盘盘符索引记录,将光盘盘符贴于光盘盒面以便查询。
以上策略可确保病人资料的长期保存,也可保证以后上光盘塔或磁盘阵列时以前病人图像资料的重装入。
  3.3 工作站的功能限制
  登记、分诊、诊断工作站均屏蔽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普通工作人员只能进行影像诊断操作。封闭了USB口,全部工作站限制任何游戏及外来程序使用。目的是避免工作人员误修改配置等操作,避免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控制工作站仅对管理人员开放,同时避免带毒移动存储设备上机使用。
  3.4工作人员权限管理
  医师分为CT、MR组及普通放射组,分别给予相应类别工作权限。住院医师给予报告编写权、登记权,主治医师以上给予登记权、报告编写权、报告审核权;护士给予登记权;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者不给予报告编写权;主任给予登记权、报告编写权、报告审核权、病人资料修改权以及管理工作站所有权利。
  结 果
  通过设计规划,硬件、软件配置,工作流程设计,工作人员授权,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PACS系统。科室内各台数字设备均连接于系统中,实现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传输、查阅。建立个性化报告模块,加快报告速度。减少了一些工作环节,加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通过流程设置,规范了工作模式。
  讨 论
  PACS系统是将医院数字化医学影像进行集中存储、传输、查阅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同医院的PACS系统的建设必须与医院自身经济情况、设备情况、工作需求相结合。整套系统的运转也必须与地区、医院、科室工作习惯相结合。在整套PACS系统建设、使用中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规模的PACS,必须根据科室实际工作量来设计。医院筹建PACS系统,首先需要满足影像科室的工作需求,也要考虑到将来3-5年本科室的发展趋势,同时有前瞻性的考虑将来与HIS的集成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2、服务器配置,决定了整套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服务器应该尽量选择高配置及质量稳定的服务器,以保证整套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在线存储空间的设计方面,目前存储介质价格降低,在线存储应保证1-2年,具体空间量根据病人量和数据量计算。同时每年要留有20%发展空间,并且有简便的可扩展途径。为了数据安全,最好做服务器双机热备。
  3、显示器配置应高中档相结合,最好配1-2台高分辨竖屏显示器。用于疑难病变观察及读片使用,其余配分辨率较高的中档显示器。
  4、工作流程的设计应以简便快捷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加快病人处理速度。整个流程和运作模式应规范。工作人员培训应及时有效,否则也会影响流程。
  5、检查设备应具备并开放worklist功能,当病人进行信息登记后,worklist可使检查设备直接从服务器中获取病人信息,减少病人信息输入环节,加快病人处理速度,避免手动输入引起的失误。
另外,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应选长期稳定、有很强技术实力的知名公司,这样才能获得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方华盛,邹才盛.医院PACS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实用医技杂志. 2007,14(33):4639-464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