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336 日期:2025-09-1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1](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的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必备条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078%,但分布于全国60%的国土上,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而且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各民族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也各有特点。大量研究资料显示[2,3],不同种族人群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有较大区别,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有各自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在查阅了近年来发表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后,从总体上对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 大部分研究显示,民族差异显著,整体而言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如:查明华[4]对云南275名汉族及181名少数民族师专学生(包括哈尼、壮、彝、白、瑶、回、苗、傣、布衣、纳西、傈僳、景颇等13个民族)采用SCL-90进行测查,得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强迫因子上高于汉族学生,在其他各项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闻素霞[5]等采用SCL-90量表对新疆4所高等师范院校851名维、哈、汉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师学生九因子分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国青年组n=781),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某些因子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维吾尔族高师学生人际敏感、忧郁、恐惧、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汉族学生[6]。哈尼族高师学生忧郁、精神病性、人际敏感、焦虑、偏执强迫、恐惧、强迫因子得分高于汉族学生[6]。袁震[7]采用SCL-90对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医学生中的土家族学生509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土家族医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土家族医学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达21.4l% ,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8]。土家族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偏执已经达到或接近轻度痛苦水平,土家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家族男医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高俊等[9]对263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包括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佤族、纳西族等)和367名汉族大学新生进行SCL-90测评,结果:民族大学生强迫、恐怖、精神病性、焦虑和偏执5个因子分高于全国青年。民族大学生各因子分除躯体化外都高于汉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四位因子依次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偏执和焦虑。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新生(总分大于160)高达35.2%。陈学玲[10]等对医科大学517名汉族和180名少数民族新生进行SCL-90测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新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得分明显高于汉族新生,其余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刘志宏等[6]选择纯自然屯出生和生活的某师范学校蒙古族和汉族学生进行16PF测查,结果表明蒙古族中师生较汉族中师生比较具有外向、热情、聪明、敏捷等个性特征;蒙族中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汉族中师生低,且明显表现在女生上。张迪然等[11]用SCL-90、EPQ、16PF对贵州省7个少数民族共696人,及汉族的1509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7.60% 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及6.77% 的汉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少数民族组EPQ 的E、L量表分、16PF的B、C、G、H、L、M、Q2、Q3 因子分高于汉族组。民族学生的9个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同龄组(18~29岁)。民族组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民族组中有心理问题者所占比率从1.87 %~7.60%不等,略高于汉族组,民族组出现较多的问题依次为偏执、强迫、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

  1.2 少数研究表明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或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汉族学生。解亚宁等[12]对北京中央民族学院902名少数民族大学学生(包括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和满族等44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采用SCL-90测评,约l0% 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比例因问题种类或症状不同而异(2.3~10.7不等),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从10 至30左右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相对较低。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所占比率较高的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黄莉[13]对广西南宁市3所高校壮族学生2865人进行SCL-90测评,结果:强迫检出率为6.96% ,人际敏感敏感为5.84% ,抑郁为4.26%,焦虑为5.12%,敌对为2.36%,偏执为2.19%,恐怖为1.21%,精神病性为1.09%,躯体化为0.85%。

  2   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部分研究报道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如:林东等[14]对广西部分地区741名壮、瑶、侗、汉族中学生采用PHI进行测查,认为壮、瑶、侗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男性:壮、瑶、侗族除Q、L分低于常模外,其余量表分均高于常模,壮族F、SOM、DEP、ANX分高于汉族,瑶族Q、F、SOM、DEP、ANX、UNR分高于汉族,侗族Q、F、SOM、DEP、ANX、UNR、HYP高于汉族。女性:壮、瑶、侗族Q、L分均低于常模,除壮族HYP外,其余各临床量表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壮族SOM、ANX分高于汉族,瑶族SOM、ANX、UNR分高于汉族,侗族SOM、ANX、HYP分高于汉族。廖全明等[15]采用SCL-90测查,结果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云南其他地区初中生。何如宽等[16]采用SCL-90对184名在校少数民族(共7个民族)中学生进行调查,少数民族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但总分均值未超过160分,除强迫因子均分达2.02士0.62外,其余因子分均未超过2分。白丽英等[17]对福建畲族聚居地l248名民族中学学生(纯畲族347人,杂居畲族531人,汉族370人)进行SCL-90测查,结果:杂居畲族和汉族学生SCL-90各个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而纯畲族抑郁和恐怖因子分较杂居畲族及汉族高。
  
  母代斌等[18]采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社会支持量表(汉语及维语版),对300名维吾尔族和300名汉族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调查。汉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33% ,维吾尔族(维族)民考民生(接受维语教学)为21.50%,民考汉生(接受汉语教学)为12.00%,差异具有显著性。防御方式的比较,成熟的防御方式得分维族均较汉族高。社会支持的比较,维族高中社会支持的总分高于汉族。

  3  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儿童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强盛,因此全面了解各民族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对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兰燕灵等[19]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PQ)、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7033例(壮族3948例,汉族2429例,瑶族424例,其它少数民族232例)4岁~16岁各民族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壮族儿童的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40.1%,汉族33.4%,瑶族41.5%,其他少数民族32.8,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壮族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48.2%)明显高于城市儿童(31.9%)。李璧等[20]对贵州省354名汉族和582名少数民族(苗族94名,水族238名,仡佬族153名,布依族97名)民族小学生采用绘人智能测验方法(FI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低智能儿童显著少于汉族儿童。从个性分析中看,少数民族儿童性格内向与倾向内向者较汉族儿童明显为多,他们安静、离群、内省;而外向性格者较汉族儿童明显为少。这可能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贫困落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大多数家庭为粗暴的家长制家庭模式,儿童生活范围狭窄、压抑,生活内容单调有关。从反映儿童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中可看出,少数民族女童情绪不稳定与倾向不稳定者明显高于汉族女童,稳定与倾向稳定者明显低于汉族女童,她们之中大多焦虑、易怒,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少数民族男童的情绪稳定情况与汉族男童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女孩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重视有关。

  4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还有以下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走进学校读书的农家子弟无法安心学业。(2)生活的贫困增加了他们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心理上有更多的应激源,导致心理问题较多。 (3)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或习俗以适应新的学校人文环境,如果适应能力有缺陷,容易引发心理问题。(4)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进入学校后需要学习第二语言——汉语,从客观上加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增多。(5)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陈旧,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知识的欠缺导致心理问题不易排解[10、15、18]。
  
  在目前的研究中,多采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量。这些量表多译自国外,国内的修订主要针对汉族人群,未能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进行专门修订。这导致一些汉语不熟悉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量表困难,而从客观上影响测验效度。同时,研究的民族缺乏多样性和专一性,研究的内容也较为单一,研究规模相对较小,且研究方法不一致,难以比较。因此,采用统一的研究方法和测评手段,系统地对不同民族的人口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 Al-Saffar,Suad,Borg?,Per3.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ients’ ethnicity,socio-demographic conditions and strain on psychiatric diagnoses given at an outpatient clinic.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2004,Vol. 58 Issue 6,p421~427,7p.

  [3] Bae SW; Brekke JS; Bola JR. Ethnicity and treatment outcome variation in schizophreni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mmunity-base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J Nerv Ment Dis] 2004 Sep; Vol. 192 (9),pp. 623~628.

  [4] 刘志宏,赵福杰.蒙、汉中师生16PF测查结果分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3):185~187 .

  [5] 查明华. 边远地区农村籍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504~505.

  [6] 闻素霞,杨李娜,杨学莲.新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2(4):94~98.

  [7] 袁 震.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1.

  [8]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16):331~333.

  [9] 高 俊,尚 云.云南高师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07~109.

  [10] 陈学玲,李志英,张顺杰.新疆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4):351~353.

  [11] 张迪然,郑 勇,屠礼红,等.贵州省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个性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2):103~106.

  [12] 解亚宁,张育昆,子 涛.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184.

  [13] 黄 莉.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50~150.

  [14] 林 东,黄永新,韦 弘,等.广西部分地区壮、瑶、侗、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5,14(7):650~652.

  [15] 廖全明,李 辉,刘宗发.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03~204.

  [16] 何如宽,禹艳梅. 184名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28~429.

  [17] 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字.福建省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18] 母代斌,郭 伟,侯笑梅.乌鲁木齐市部分维汉族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44~345.

  [19] 兰燕灵,张海燕,陈 红,等.广西壮族少年儿童心理卫生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83~186.

  [20] 李 璧,杨国珍,黄小蓉. 贵州省936名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智力及个性对比分析[J].贵州医药,2003,27(4):382~38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