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苟俊昌,米兴义,赖华,刘云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物资供应进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突发事件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例证。方法 分析我院灾后特点,总结医院物资供应具体做法和经验。结果 在地震灾害中组织有力,应对及时,基本满足了救治伤病员的各类物资要求。结论 实践证明,我院的具体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震;物资供应;后勤管理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绵阳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川县城、陈家坝乡,平武南坝镇、平通镇等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严重。 截至到6月10日18时,绵阳市地震灾害死亡21963人,受伤167742人,失踪8744人。我院是距离特重灾区最近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地震发生后,责无旁贷承担着全市救治伤员的重任,是全市救死扶伤的中坚力量。
震后短短10分钟,我院已收治伤员30多人,当日收治伤员610余人,次日剧增至1000余人,加上医院原有的1000多住院病人,以及大批自愿者、家属、灾民等,医院日均滞留人数上万余人,各类物资需求剧增,医疗急救物资、药品、耗材、生活物资、食品等出现严重短缺。
医院是伤员最集中的地方,加之灾后全部搬入帐篷区域、门诊大厅、过道等,就医条件差,极易导致伤口感染、传染病流行[1]。医院防疫任务极其艰巨、紧迫。为总结经验,现将我们在地震后的医院物资供应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院党委统一部署,紧急启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全院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火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抗震救灾后勤保障部等部门。
1.1 快速应对,紧急启动后勤应急预案
为应对各类型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我院专门制定有《绵阳市中心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后勤处也建立有一套自己专业的诸如洪水灾害、大型公共突发事件、大型车祸、大范围中毒、传染病、流行病的突发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指派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并定期在各部门进行演练。
根据预案,我院立即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总指挥,医用物资办主任、后勤主任、副主任为主要成员的物资供应指挥部,负责对各类物资的调拨、协调、采购和供应等。
1.2 争分夺秒,一线设点
震后,立即组织人员从已沦为危房的医用物资库房抢出大量的应急物资,并采取了库房前移的措施,直接在门诊大楼、急诊科设立临时物资发放点,实行24小时开放供应。此举,大大缩短了供货时间,提高了临床抢救生命的效率。
1.3 启动突发灾害事件供应商绿色通道应急预案
平时,为减少支出,对常规物资,我院实行的是零库存管理模式。但针对突发事件,我们却建立有一套供应商网络绿色通道应急机制,保持绿色通道畅通,要求货物随要随到。
地震发生后,库房、物资办在第一时间与供货商、生产商取得联系,对可能短缺的货品立即订货,甚至直接到厂家购货。各供货厂商甚至派专人蹲守我院,及时了解货物需求情况,及时调拨货物。此举,极大地缓解了我院急救物资短缺的难题,为伤员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1.4 积极寻求外援,补充我物资供应缺口
由于伤员多、需求大,物资缺口仍然很大,我们在第一时间积极与省、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救援医疗队等取得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捐助,快速补充了40多个品种的医疗急救物资,保障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5 针对布类需求量大,货品短缺的特点,洗浆房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满足布类需求
由于病员增多,各种消毒、洗涤任务加重,洗浆房工作量突然从平时300~400套/天,增加到每天1000多套。为了保障临床需求,洗浆房全体人员实行24小时轮轴转,每日六次到各病区及时将病员使用过的布类收回洗涤消毒,并及时送到各科室、各病房。
在布类物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让伤员用上干净的布类,洗浆房还将伤员自带的被单洗涤消毒后使用,并从捐赠物品中筛选出床单、被套,进行清洗、缝补、消毒后供伤员使用。此举,极大地缓解了布类匮乏的难题。
1.6 针对食品匮乏,我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地震期间,滞留我院的伤员、灾民、自愿者等日均达到一万多人,食堂供餐量突然增加了十倍。在余震不断、市场关闭、外援未到、食品匮乏的危急时刻,我院采取了如下措施,保障了食品供应:
(1)发动各种力量,以大海捞针的劲头,四处收寻,甚至直接到田里去采摘、到农家去购买;并发动亲戚朋友捐赠;
(2)把职工食堂与营养科两个科室的存货进行统一调配,分类制作,对需食用流质饮食的病员,由营养科指派人员专门配制、烹饪,对普通人员实行快餐供应模式,并制定优先保证伤员、家属、灾民,其次外援医疗队、志愿者,最后本院医务人员的供餐顺序。
(3)设专职食品安全员,对食品入、出、制作等环节重点监测,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保证就餐安全。
(4)号召全院职工节约资源,尽量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5)对志愿者给灾民的供餐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调配,避免食品安全隐患、或送餐不到或重复供餐,减少浪费,增加供餐覆盖率。
(6)积极与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联系,寻求社会援助,尽量补充货源,解决食品匮乏难题。地震期间,我院共利用蔬菜、大米、面、食用油等捐助食物数吨。
1.7 想方设法,搭建帐篷、铺设床位,安置病员 震后伤员过多,安置困难,医院想法设法寻找帐篷,先后搭建了100多个病区帐篷、 临时手术室等,并在门诊大厅、过道、候诊处等地铺设了上千张临时床位,保证了伤员的基本就医条件。
1.8 高效组织、快速分发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份救灾物资使用到灾民身上 灾后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向我院调拨了大量的药品、设备、耗材、设施等救灾物资,我院立即组织职工、自愿者进行装卸,并专门下发了救灾物资管理办法及运行流程,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在所收到的物资上打上捐赠字样,并在计费栏上一律计成“5.12”这个特殊的日子,以确保捐赠物资用在灾民身上、不收费。各相关部门做好出入库登记,并及时向财务科、审计科报送报表。
1.9 针对灾后防疫要求,立即组织一批防疫物资、药品和工具,在第一时间开展防疫工作,避免了传染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体 会
此次地震灾害,是对我院应急机制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后勤物资供应的一次检阅,我院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组织有力,在病员多、时间紧、物资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多方努力,基本满足了临床救治伤病员和其他抗震救灾的各类物资需求。地震期间我们共提供了3000多个品种的各类物资、器械,为8批急救医疗队、两个北川医疗点、援北川防疫专家组提供了包括食品在内的后勤保障,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此次地震灾害,我们认识到,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机制是当今社会必备之道,医院应加强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风险教育、预防突发灾害事件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工作,提高职工、患者及家属等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阳,刘学科.浅谈地震救援卫勤保障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J].西南军医,2006,8(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