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抗震救灾;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是对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卫勤保障的一次检验。关键时刻,数万名医护人员闻令而动,截止2008年6月10日,全军医疗队伍和医院累计救治伤病员393541例次,其中收治61797例次,手术16202例次,创造了成功抢救被埋196小时危重伤员的奇迹,向世人诠释了人民军医这支队伍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人民军医这支队伍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强大卫勤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阶段性卫勤保障任务。本文就结合抗震救灾的实践,对如何做好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工作进行探讨。
1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特点
1.1 任务突然,卫勤准备时间短
这次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突然性发生,现场地形、伤病员分布、后送道路、地方医疗机构是否受损等情况的也无法得知。而部队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不足半天时间,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卫勤准备。
1.2 通信中断,卫勤指挥协同难
由于受灾地区所有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除了解到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外,其他情况都不清楚。尤其是伤员的数量、伤数、救治情况、现场救治技术力量、救治条件等都不清楚,无法准确及时地组织救治技术力量和补充药品吕材,也无法有效的组织卫勤协同保障。
1.3 情况复杂,卫勤保障难度大
在这次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中,保障对象既有受灾的老百姓,又有抗震救灾的官兵;伤病情既有擦伤、感冒的,又有因饥饿而昏迷的,还有大量因坍塌物砸伤而导致骨折的伤员;保障地域既有城市,又有乡镇、农村;而且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天气持续降雨,加之,住宿条件恶劣、热食供应困难,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疾病的群众和官兵非常多,皮肤用药及肠道抗菌素类药品消耗非常大,所有的这些均导致卫勤保障难度加大。
2 地震灾害对卫勤保障工作的要求
2.1 伤员抢救的快速性
强烈地震,大批伤员被埋压在废墟下,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抢救人员早到一分钟,伤员就多了一分生存的希望。因此,伤员得到救护时间的早晚,是现场死亡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唐山大地震后,由于缺乏准备和多种条件的限制,外援医疗力量在震后8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到达灾区,扒挖和救护的工作一直持续到震后第五天。由天伤员得到救治的时间不同,现场死亡率有很大差别。例如震后24小时内扒出5572名伤员,死亡1059人,死亡率为19.0%;震后48小时内扒出1628名伤员,死亡1086人,死亡率已达66.3%;而到震后120小时,共扒出459名伤员,死亡425人,死亡率已高达92.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救治时间的延长,伤员的死亡率直线上升。因此,迅速及时的抢救是提高现场救治率的关键。
2.2 伤员救治的突击性
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经灾区群众自救互救,在专业救治人员达到前,已有大量伤员自动集中在道路及空旷地域等待救治,造成救治机构一经开展工作,便形成强大的伤员流涌向救治机构,来势猛、速度快、数量多,给现场救治带来很大困难。例如,唐山大地震时,一个20人的团级卫生机构8天时间共收治1000多名中伤病员。可见,震后不论现场抢救、早期救治、伤员后送,还是后方医院的治疗,都带有极强的突击性,现场要突击抢救,早期救治机构要突击分类、后送,后方医院要突击治疗。总之,各级卫勤保障机构、各个卫勤保障环节都要受到强大伤员流的冲击,超负荷运转。
2.3 卫勤保障的阶段性
地震后,卫勤保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昼夜抢救伤员。要集中一切力量组织伤员抢救,使伤员尽快脱离险境,得到救护。这是卫勤保障最紧张、最繁忙、突击性最强的阶段。第二阶段,突击后送伤员。现场伤员抢救和早期分类、救治的高峰过后,大量伤员集积在早期卫生机构,亟待后送,以减轻这些救治机构的压力,同时使伤员尽快得到全面的检查和专科治疗。因此,卫勤保障的重点要适时转移到伤员的后送上来。此阶段在组织伤员后送的同时,卫生防疫工作也逐渐展开。第三阶段,组织好专科治疗。大批重伤员流入后方医院后,要对伤员进行全面检查,做出诊断,进行专科治疗,以使伤员更好的恢复。
3 对做好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工作的几点启示
3.1 预有准备,快速实施,把握卫勤保障的及时性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之所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总部到军区的高度重视,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就从思想、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做了充分预计,并结合灾情实际及预计情况做了充分准备。5月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小时,总后卫生部即根据上级决策部署,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成立全军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指挥组,至5月13日凌晨2时,地震之后不到12小时,即从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广州军区和第三军医大学派出医疗队防疫队28支、计846人,为在“黄金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由此可见,预有准备、反应敏捷,是完成好这次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任务的先决条件,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中尤应如此。
3.2 军民结合,整体保障,把握卫勤保障的全局性
各种救灾活动、应付突发事件及未来局部战争无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同时更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次抗震救灾,全国百万军民共战震魔的场面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卫勤保障应充分发挥军、政、民整体保障威力,依托地方各级医疗卫生力量。尤其是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往往是诸多兵种合同作战,参战部队不仅有陆军各兵种,而且还有海军、空军、二炮各兵种,以及地方武装力量,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只有依靠“三军”联勤,军民结合,整体协调,主能适应“立体”保障,“全局”保障的需要。
3.3 多种手段,立体保障,把握卫勤保障任务的艰巨性
这次抗震救灾,动用财力、物力、人力之巨,为建国以来所罕见。就运输工具而言,有直升机、大型运输机、冲锋舟、火车、汽车等;就救治工具而言,有大型挖掘机、生命探测仪、紧急输血装置、爆破装备等,正是在这多种手段、立体保障的条件下,大量抗震救灾物资才能运抵灾区,数十万名官兵才能快速奔赴抗震第一线,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才能得到救援。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由于突发事件空间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对卫勤保障的要求更高,而且单位时间内的保障需救更大,增大了卫勤保障的难度。为克服困难,使前方或突发事件现场及时得到药材补充和卫生人员救援,快速后送,尽早救治伤病员,不仅要使用各种先进的运输工具实施快速卫生运输,而且要实施空中、陆地、水上互补的全方位立体卫勤保障。
3.4 突出重点,专门保障,把握卫勤保障的特殊性
突发事件、未来局部战争有一定的突然性,给卫勤保障带来了实际困难。例如,扑火卫勤保障中,卫勤人员配备烧伤专业人员,药品也大多以烧伤药品为主;抗洪抢险中,卫勤人员大多以内科医护人员居多,药品也以防治各种胃肠道疾病、皮肤病药物为主;抗震救灾中,卫勤人员大多以外科医护人员居多,药品也以急救、止血药物为主。这些情况对医护人员如何配备,如何在平时储备、如何按不同应急预案进行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针对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规律和特点,在平时加强卫勤人员一专多能训练;在药物储备上,尽量做到按遂行任务预有准备,从而保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