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国彩,韦彤,李露莎,罗明珠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高热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32例艾滋病高热采取高热护理、基础护理、 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病例体温正常出院22例(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25%);死亡2例(6%)。结论 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
【关键词】 艾滋病;高热;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换,艾滋病高热的护理,已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艾滋病高热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2岁;感染途径:经静脉吸毒感染22例占69%,经性行为感染6例占18.72%,感染途径不祥4例占12.5%;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7例,高中5例,大学2例。
1.2 高热的临床特征
1.2.1 临床表现
规律发热10例;不规则发热12例;24小时持续高热10例。体温持续39~40℃ 20例;体温大于40℃12例。其热型多见于:稽留热10/32,占31.25%;驰张热15/32,占46.87 %;间歇热 7/32,占21.88%。
1.2.2 32例AIDS患者的特征可分为如下三步曲
(1)发热初期:体温为中高度热38-39℃,此期多为驰张热和间歇热,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的抗感染药有效。(2)再次发热期:体温正常后15~30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为高热39~40℃,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抗菌素治疗无效,所以常用静脉给药降温和物理降温。75%可以获得降温效果。(3)顽固发热期:此时病人往往是半个月左右为体温正常期。当再次发热时,体温常常呈超高热>41℃,此时病人极度难受,并有心、脑、肺、肝、肾、胃肠功能障碍,这时发热多为稽留热。此时对所有降温药无效的情况下,呈为临终关怀期。
2 护 理
2.1 高热护理
发热是艾滋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其机理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会性感染存在,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有关。患者由于持续高热,增加了耗氧量,导致脑细胞缺氧,加之多源性感染,毒素对脑的刺激,患者常出现惊恐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在高热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兴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同时,高热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大量消耗,水电失衡。由于高热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增多、进食减少、体质虚弱,因此高热的护理极为重要。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物理降温:头置冰袋,四肢大血管处置冰袋,酒精擦浴,以及降低室内温度。(2)静脉输液:在超高热的情况下,静滴4℃冰液体,直接降低血循环温度。(3)冰盐水灌肠:用4℃冰盐水250ml,保留灌肠。(4)亚低温治疗仪:将控温毛毯置于患者背下,冰帽带于患者头部,根据发热的程度调整相应的温度,达到降温的目的 。(5)药物降温:以上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遵医嘱药物降温,一般先用口服降温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口服降温药不理想,应改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基础护理
2.2.1 口腔护理
高热时会引起口腔粘膜破溃,易造成真菌感染。所以每日保持口腔清洁,用0.02%呋喃西林含漱半小时,4次/日。
2.2.2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汗湿的衣裤应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2.2.3 休息及饮食指导
艾滋病患者高热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能量的消耗,因HIV感染引起食欲下降和消耗综合征,导致AIDS患者严重营养不良[1]明显消瘦,因此鼓励患者高热期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无渣流质软食。恢复期,易消化软食,逐渐至正常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改善消化道的障碍。
2.3 同时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3 护理体会
3.1 体温正常出院22例占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占25%;死亡 2例占6%。从2例死亡的原因看,都是高热不降,导致心、脑、肝、肾、胃肠功能衰竭而死亡。
3.2 艾滋病高热患者目前仍无特殊治疗方法,有效地采取降温等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是做好AIDS患者高热护理的前提。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是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的保证。
3.3 注重降温方法的选用,使体温降低而不伤身,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4 AIDS患者的高热是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护理难度大,尤其是对降温药物不敏或各种降温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临终的关爱。
参考文献
[1]董华娟,王介非.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