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器中二氧化钛/过氧化氢协同光催化降解及其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203 日期:2025-09-03 来源:论文网

     作者:叶美英 李宝兴 叶荣民 刘金华

【摘要】 在微流控芯片中利用二氧化钛/过氧化氢(TiO2/h3O2)催化体系进行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及环境水样重金属分析。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中涂覆多孔纳米TiO2涂层,并以UVLED为光源,制备光催化微反应器。以h3O2为光催化氧化剂,在光强为80 mW/cm2,流速为1000 μL/h,h3O2浓度为8%时,光反应时间为19 s的条件下,0.2 mmol/L 亚甲基兰降解率可达99.6%。将此方法应用于含富里酸水样中Cd2+和Zn2+含量的测定,水样中2.5 g/L富里酸可在96 s内基本降解完全,释放出被吸附的Cd2+和Zn2+,实现准确测定。本方法具有降解效率高, 二次污染少, 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在环境水样分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反应器; 二氧化钛; 过氧化氢; 光催化降解; 环境分析

 1 引 言

  近年来,紫外光催化氧化以其对有机物的特殊分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水处理和水质分析等领域[1,2]。在紫外光降解过程中常采用TiO2等纳米半导体作为催化剂[1,2],并采用O2, h3O2, Fe2+等作为光催化氧化剂[3,4]。其中h3O2由于具有更高的氧化电位,不仅起到电子受体的作用,更能促进·OH等强氧化性物质产生[4]。研究表明,TiO2/h3O2催化剂组合具有最为显著的光催化降解效能[4,5]。

  随着微型化的芯片实验室在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采用微反应器进行光化学反应也成为光化学新的发展方向[6,7]。光催化微反应器具有微通道内表面可负载大比表面积的固体催化剂、紫外光透射率高、光催化效率高等优点[6,8]。Gorges[9]和Matsushita[10]等在涂覆了TiO2薄膜的微反应器中进行了对氯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研究,但降解率不高。Lindstrom等[8]在TiO2薄膜涂层的光催化微反应通道中通入氧气,使光降解效率明显提高。对于氧气饱和的0.1 mmol/L亚甲基蓝溶液,在30 s内光降解率达到99.9%。此外,Daniel等[11]设计了电化学检测集成的微流控反应器,在其中采用TiO2催化光降解水中有机物,并用伏安法测定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本研究以内壁涂覆纳米TiO2薄膜的微流控芯片为光催化微反应器,研究微通道中TiO2/h3O2协同催化光降解亚甲基兰的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水样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UVLED 点光源(IWATAg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TS260 注射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紫外辐射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KQ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LK98B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TiO2粉末(Degussa P25);亚甲基蓝(广州化学试剂厂);h3O2(30%)、富里酸(70%)。无特殊说明的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2.2 光催化微反应器的制备

  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同文献[12],用CorelDRAW 12.0软件设计微流控芯片逶迤形通道,通过光刻、湿法刻蚀、低温预键合及高温键合等技术加工而成(见图1)。芯片通道长210 mm,宽0.57 mm, 深0.12 mm(见图2a)。 图1 光催化微反应器示意图

  Fig.1 Setup of photocatalytic microreactor将TiO2粉末用0.1 mol/L HNO3配成为5%的粉末溶胶,使用前超声30 min使其分散均匀。用注射器在微流控芯片通道口注入溶胶,待通道内完全充满溶胶后,用注射泵以300 μL/h的流速推出多余溶胶,将芯片置于烘箱内100 ℃维持30 min。冷却后按照上述方法涂覆5层,置于马福炉内420 ℃维持6 h。冷却后取出,则在微通道内壁制备了约2 μm厚的多孔TiO2薄膜(见图2b)。用环氧胶将聚四氟乙烯管(i.d. 0.5 mm, o.d. 2.1 mm, L. 30 mm)与微通道的各个出口端连接。图2 内壁沉积了TiO2层的微流控芯片通道截面SEM图

  2.3 TiO2/h3O2协同光催化氧化及在线检测

  如图1所示的光催化反应装置,以UVLED点光源为紫外光源,紫外光斑照射芯片通道部分。注射器A和B中分别为0.2 mmol/L亚甲基兰溶液和一定浓度的h3O2溶液,以一定流速导入微通道中,进行光催化反应。将C端出口用硅胶管(250 mm×0.5 mm i.d., 2.1 mm o.d.)直接接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流通检测池(体积为60 μL)中进行在线检测。检测前用空气将导管及流通池内溶液推出,避免反应液被稀释。以时间扫描模式测定611 nm处反应产物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吸光度稳定后,对反应产物进行光谱扫描。通过分别测定经TiO2光催化降解的亚甲基蓝溶液在611 nm处的吸光度(Ax)和经空白芯片中光降解的亚甲基蓝溶液在611 nm处的吸光度(Ab),计算亚甲基蓝的光降解率(η),η(%)=100×(Ab-Ax)/Ab。反应结束后,微流控芯片中残留的亚甲基兰用10% h3O2在100 μL/h的流速、紫外光照条件下完全降解,以清洗通道。

  2.4 含富里酸水样中Zn2+和Cd2+的检测

  2%富里酸水溶液用0.45 μm滤膜过滤后,与Zn2+和Cd2+标准溶液混合,配成富里酸浓度为2.5 g/L; Zn2+和Cd2+浓度分别为0.25 g/L 的混合水样。将含富里酸水样置于注射器A中,注射器B中装入4% h3O2溶液,在一定的流速下通过TiO2涂层微流控芯片进行光催化降解。收集流出液,与1 mol/L NH4OHNH4Cl缓冲溶液1∶1(V/V)混合,加入0.15 g Na2SO3以除去多余的h3O2,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在-0.2~-1.3 V范围内测定Zn2+和Cd2+的还原电流。

  3 结果讨论

  3.1 催化体系选择

  分别考察了TiO2, h3O2, TiO2/h3O2作为催化体系的亚甲基兰紫外光降解反应情况(图3)。单独用h3O2或TiO2作为光催化氧化剂,亚甲基兰光降解程度并不明显。而采用TiO2/h3O2协同催化时,亚甲基兰的降解率达到99.1%(以611 nm处吸光度计算)。可见,TiO2/h3O2协同催化 图3 不同催化剂条件下亚甲基兰紫外光降解产物的吸收光谱图

  d. TiO2涂层芯片,4%h3O2(Potocatalysis with TiO2 and 4%h3O2)。光强(Light intensity):80 mW/cm2;流速(Flow rate):1000 μL/h。比单独采用h3O2或TiO2具有更显著的催化降解能力。实验发现,当h3O2溶液通入TiO2涂层芯片,在紫外光照射下立即产生大量氧气气泡,且随着h3O2浓度、紫外光强的增大及光照时间延长,氧气量也增加。而h3O2溶液通入未涂层芯片时,即使在光强为140 mW/cm2的紫外光照射下,也不会产生气泡。这可能是由于TiO2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电子(e-)空穴(h+)对会促使h3O2分解产生氧气:h++2h3O2O2+2h3O,进而发生如下一系列反应[13,14]:

  e-+O2·O-2

  ·O-2+h3OHOO·+OH-

  2HOO-h3O2+ O2

  h3O2+ e-·OH+OH-

  产生大量·O-2,HOO·,·OH,O2等强氧化性基团,使得亚甲基兰快速氧化分解。

  3.2 强及光照面积选择

  紫外光强度越大,透过玻璃基片及TiO2涂层而到达通道内表面的紫外光子越多,引起h3O2分解的速度越快,光催化反应就越强烈。如图4a所示,固定通道部分的光照面积为77 mm2,亚甲基蓝的光降解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增大。当光强大于80 mW/cm2时降解率基本稳定。固定光强80 mW/cm2改变光照面积,如图4b所示,亚甲基蓝的光降解率光照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光照面积大于77 mm2时降解率基本不变。因此最佳光强和光照面积选择80 mW/cm2和77 mm2。

  图4 紫外光强 (a) 及光照面积 (b) 对亚甲基兰降解率的影响

  Fig.4 Influence of UV light intensity (a) and irradiation area (b) on degradation rate of methylene blue(MB)

  CMB:0.2 mmol/L; Ch3O2:4%; 流速(Flow rate):1000 μL/h; 有效反应时间(Effective residence time):19 s。(a) 光照面积(Irradiation area): 77 mm2; (b) 光强(Light intensity): 80 mW/cm2。3.3 流速的选择

  流速决定了反应物在通道中进行光催化反应的时间。流速越慢,亚甲基兰与h3O2在通道中的停留时间越长,由h3O2分解产生的强氧化性基团就越多,亚甲基兰的光降解就越彻底;但流速过慢,产生的O2太多,干扰紫外检测,在线检测时间也就越长(图5);而流速太快则亚甲基兰的光降解不完全,易在通道中积聚而使重现性变差。由图5可见,当流速小于1000 μL/h时,亚甲基兰降解程度已基本相同。因此选择1000 μL/h为最佳流速,此时光反应时间仅为19 s,完成一次测定的时间少于400 s。

  图5 TiO2涂层芯片中不同流速条件下亚甲基兰光降解的吸光度时间曲线

  Fig.5 Absorbancetime curves of photodegradated MB at different flow rate

  a.1500 μL/h; b. 1200 μL/h; c.1000 μL/h; d. 800 μL/h; e. 600 μL/h; f. 400 μL/h。光强(Light intensity):80 mW/cm2;Ch3O2:4%;光照面积(Irradation area): 77 mm2。3.4 h3O2浓度对光降解效能的影响

  h3O2浓度越高越易发生分解,产生更多的强氧化性基团,相同条件下亚甲基兰的降解率也越高。如图6所示,未涂层芯片中由于没有TiO2,h3O2分解产生的氧化性基团少,因此亚甲基兰的光降解率低。而TiO2涂层芯片中,在所考察的h3O2浓度范围内,亚甲基兰的降解率均大于95%。其中h3O2浓度为8%时,亚甲基兰降解率达到99.6%。h3O2浓度为10%时降解率反而略有降低,可能是由于高浓度的h3O2会吸收一定量的自由基而发生分解[3]。

  3.5 环境水样中重金属的测定

  环境水样中的重金属离子易被腐殖质等有机物吸附,对环境水质分析产生影响。采用TiO2/h3O2协同催化光降解含2.5 g/L富里酸的金属离子水样,从而释放被富里酸吸附的Cd2+与Zn2+,并用伏安法测定。由表1可知,混合水样中Cd2+和Zn2+的还原电流值明显低于标液中的还原电流,表明Cd2+和Zn2+明显被富里酸所吸附。而当水样经TiO2/h3O2协同催化光降解后,吸附的Cd2+ 和Zn2+被释放出来,电流随光降解时间增加明显增大。当水样在微流控芯片中光降解反应时间为96 s时,Cd2+和Zn2+的还原电流与标准溶液的电流大小基本相同,表明富里酸基本降解完全。可见采用TiO2与h3O2协同催化光降解环境水样可使被吸附的金属离子完全释放,实现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准确测定。

  图6 h3O2浓度对亚甲基兰降解率的影响

  Fig.6 Influence of h3O2 concentration on photodegradation efficienty on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MB

  a. TiO2涂层芯片(TiO2 coated microreactor); b. 未涂层芯片(TiO2free microreactor)。 光强(Light intensity): 80 mW/cm2; 流速(Flow rate): 1000 μL/h; 光照面积(Irradation area)77 mm2。 表1 伏安法测定含富里酸的混合水样

  4 结 论

  本研究在微流控芯片中涂覆一层多孔纳米TiO2涂层,并以UVLED为光源,制备成光催化微反应器。考察了TiO2, h3O2, TiO2/h3O2作为催化体系的亚甲基兰紫外光降解反应情况,其中TiO2/h3O2协同催化具有最强的催化氧化能力。在光强为80 mW/cm2,流速为1000 μL/h,h3O2浓度为8%的条件下,仅需19 s即可使0.2 mmol/L 亚甲基兰降解率达到99.6%。与Lindstrom等[8]采用O2协同光催化的结果相比,本方法反应时间更短,所需的紫外光强更低。同时采用UVVIS分光光度计进行在线检测,提高了分析速度。

  将本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水样中2.5 g/L富里酸可在96 s内基本降解完全,从而释放富里酸所吸附的金属离子,使得测定结果准确。与文献[11]报道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对高浓度有机物有更强的降解能力,但实验条件及在线电化学检测方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offmann M R, Martin S T, Choi W, Bahnemann D W. Chemical Review, 1995, 95(1): 69~96

  2 ZHAO Yan(赵 燕), ZHOU Na(周 娜), XIE ZhenWei(谢振伟), DAN DeZhong(但德忠). Chemistry Online(化学通报), 2005, (11): 856~862

  3 Saritha P, Raj D S S, Aparna C, Laxmi P N V, Himabindu V, Anjaneyulu Y. Water Air Soil Pollut., 2009, 200(14): 169~179

  4 Ada′n C, Carbajo J, Bahamonde A, MartínezArias A. Catalysis Today, 2009, 143(34): 247~252

  5 Garcia J C, Oliveira J L, Silva A E C, Oliveira C C, Nozaki J, de Souza N 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 147(12): 105~110

  6 Coyle E E, elgemoller M.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8, 7: 1313~1322

  7 Matsushita Y, Ichimura T, Ohba N, Kumada S, Sakeda K, Suzuki T, Tanibata H, Murata T. Pure Appl. Chem., 2007, 79(11): 1959~1968

  8 Lindstrom H, Wootton R, Iles A. AIChE, 2007, 53 (3): 695~702

  9 Gorges R, Meyer S, Kreisel G.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4, 167: 95~99

  10 Matsushita Y, Ohba N, Kumada S, Sakeda K, Suzuki T, Ichimura 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 135(S1): S303~S308

  11 Daniel D, Gutz I G R.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7, 9(3): 522~528

  12 YIN XueFeng(殷学锋), SHEN Hong(沈 宏), FANG ZhaoLun(方肇伦). Chinese J.Anal.Chem.(分析化学), 2003, 31(1): 116~119

  13 Izumi I, Dunn W W, Wollboum K O, Fan F F, Bard A J. J. Phys. Chem., 1980, 84: 3207~3210

  14 Bard A S. J. Photochem., 1979, 10: 59~7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